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看的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mbbdf_zx/emwsafw/兵医生的进击之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作者:静水流深
这些年,我遇到过不少烦心事,专业不喜欢,工作不擅长,成绩不突出,心情不愉快,每当我想放弃,就想到这三个兵医生的故事。
医院或卫生队,医生都是经过科班培训的干部,护士的职责是由一群士兵担任的,他们或经过半年的卫生员专业集训,或在岗位上由师傅手把手帮带“出师”,他们为基层官兵服务,职责重要,地位尴尬,因为他们承担了护士的所有工作,却没有相应的职业资格和专业文凭,表面上看当几年兵算是学到了一门技术,实际上退伍后若凭此去应聘,医院也不会聘用一个没有学历、没有职业资格却有八年护理工作经验、熟练掌握各种护理操作技能的人当护士,因此,成为一个卫生兵当然不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凡事皆有例外,医院,三个卫生兵用自己的努力书写了诸多不可能,想起他们的事迹,格外令人振奋。
老赵是比我早入伍七年的老班长,他家世代是乡村医生,属于没有执业资格却开门营业了近百年的杏林之家,他是带艺投师的,入伍时箱子里放着好几本与烧伤专业有关的书,这些书在市场上是买不到的,都是赵家的祖先行医多年的经验,老赵不在家好好传承祖业,是因为从小他就有从军报国梦。入伍后在步兵单位,超强度的体能和出不完的公差并没有吓到老赵,他一边狠练体能,在武装五公里中从不落于人后,一边学习自己的专业,业余时间,就钻研自己带来的医书,义务兵服役期满,老赵主动申请留队,过不了多久,师医院院长听说了老赵的事,主医院,成为门诊部卫生员。到门诊部后,老赵如鱼得水,入伍前就熟悉各类护理操作的他很快成为业务骨干。医院家属院有一小块空地,老赵休假回家,专门从老家移了一些中草药过来,他们老赵家治烧伤,是不用西药的,治愈后,疤痕恢复却要比西药效果好得多。门诊部经常接诊烧烫伤病员,老赵常常不畏医生的权威提出自己的意见,大敢将自己种植和外购的中草药用于临床,往往能取得出其不意的好效果。师医院是对外开放的,地方看病的老百姓很多,不出一年,医院治烧伤的“赵医生”美名远扬,不少人慕名而来,医院更生生的医院,后来,医院成立了烧伤专科,老赵作为专科卫生员,挑起了业务的重担子,在专业的路上越走越远。
家境贫寒的护校毕业生陈楷,因为入伍医院挑走。他是卫生员中为数不多的入伍前掌握专业理论和操作的战士,入伍第三年就担任外科的副班长,并被挑选到外科手术室工作。在手术室工作的第一年,经常接触麻醉师的陈楷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学习麻醉。他把自己的想法向麻醉师钟医生和田医生汇报,虽然陈楷的专业理论和实际知识理论和麻醉专业相差甚远,但是他的想法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从此,每台手术都成了陈楷最喜欢的时光,医院仅有的两名麻醉师,每个学习的机会都不容自己错过。记得那年陈楷请假回家结婚,在婚礼的前两天听说手术室有一台手术,需要硬膜外麻醉,因为病人的特殊情况,麻醉工作比较难做,所里制订了两套备选方案,平时十分节约的陈楷马上买了当天医院,对这台手术的麻醉方案反复背记分析,全程跟着师傅参与麻醉,手术成功后,陈楷又马上飞回家乡完婚。陈楷深知自己的基础太差,为此,他屏蔽了所有的娱乐活动,购买大量的麻醉专业书籍自学,一有问题就向两位师傅请教,同时,自考相关专业大专文凭,为考下执业医师资格证作准备。医院,学习氛围非常好,虽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一个护校毕业的中专生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是天方夜谭,但是没有人鄙视、嘲笑、打击他,几乎所有的外科医生都给过陈楷专业的指导,被陈楷的钻研精神所感动,院里医院进修麻醉师的机会给了他这个原本没有资格的人,医院学习的那一年,科里的医生和来进修的人都是科班的军医大学麻醉专业大学生,作为唯一的一个护理专业的中专生,陈楷抢着干完了麻醉科所有的脏活累活,直到师傅们被感动到不好意思不教他的地步,陈楷像一块干海绵掉进了知识的海洋,他疯狂的学习专业知识,从上等兵到上士,陈楷花了整整11年,11年没有业余娱乐活动,11年放弃了无用的交际,医院照顾老婆生孩子,他也随身带着专业书籍,他先后考下了医学专业的自考大专和本科文凭,考下执业医生资格证,成为卫生兵的一个奇迹。12年服役期满,陈楷退伍,现在,他医院麻醉科的技术骨干。
宋新辉是我的同年兵,我在外科,他在炊事班,因为一起考军校复习,我和他熟悉起来。当时,考军校当干部是他的第一目标,但是很遗憾,在经历了两次军校招生考试失去了再报考资格后,宋新辉落榜了。宋家是普通的农家,他享受不了城镇退役士兵的安置待遇,父母也没有关系和后台安排他的未来,考军校失利,他原本也可以像其他人那样好好干,套个士官继续吃部队这碗饭,但是,宋新辉考虑的,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一个炊事班的战士,论体能,论专业,论技能,自己都不算出色,套士官专业优势没有,以后也很难在部队立足。对于护理专业,医院,也经历过半年的卫生员集训,但是集训就到炊事班工作了两年,理论、操作都已忘得差不多,况且自己对学医并没有什么兴趣,宋新辉在规划自己成长方向时,也犯过迷糊,但他很快反应过来:对自己来说,生存和立足才是第一位的问题,兴趣爱好,有的时候是达到一定资格的人才能顾及的诗和远方,目前而言,身处环境的优势,学医是最容易实现的目标。医学领域非常广泛,一个没有上过科班院校、仅经过短训的战士学什么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西医对理论和基础要求很高,宋新辉瞄准了传统的中医。当时,医院根本没有中医专业,没有一个中医师,在多方协调后,宋新辉先申请调入药房工作,药房工作的优势是可以大量接触各类药品,不用接触临床一线工作,空余时间很多,这些时间,宋新辉全部用来啃中医理论,对中医本来没有太浓厚兴趣的宋新辉,看起生涩的理论书籍来感到十分吃力,最后,他终于总结出一套看书的方法:把书当小说看,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实在看不下去时,就大声朗读,保证每个月不求甚解的读完一本中医专业书籍。坚持了半年多,宋新辉懂得了一点理论,休假回家时,不敢浪费一天时间,立刻住进舅舅家里,向村里的老中医学习把脉的基本知识,那个时候,宋新辉已经通过刻苦的自学和大量的死记,懂得了人体的各个穴位的分布,再学把脉就轻松多了,老中医的几个儿子都不愿意再学中医,见自己的终身所学终于能够得以传承,也对宋新辉倾囊相授。一连两年,宋新辉读的中医书籍、做的笔记叠起来有一米多高。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学习中医四年后,医院第一医院中医师培训指标,本来是要求干部医生去的,但是干部中没有中医专业,战士中只有宋新辉懂中医,这个名额非宋新辉莫属。医院学习的一年时间内,宋新辉如同打开了阿里巴巴的宝库,贪婪的体统学习了专业知识,一年时间,他瘦了十多斤,也如愿考取了中医师执业资格。现在的宋新辉,在家乡开了一家中医馆,是当地相当有声望的中医师。
这三个兵医生,选择从医,有的是因为传承职责所系,有的是因为兴趣爱好,有的是因为生活所迫,但是不管是为了什么,一旦作出选择,无论需要多长时间,无论需要付出多少,他们都以军人特有的毅力排除一切困难前行,做成了一般人不敢想象的事。每当我感到疲惫,想放弃,想起他们,我又充满了前行的力量,我知道,军人的坚毅会伴随我一生,让我在选择的道路上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