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喜爱和田玉,除了因为和田玉的历史悠久,以及儒家文化、道家思想被赋予其身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每一件流传至今的和田玉玉器都是精美的艺术品,这同样也是和田玉玉器成为世界艺术百花苑中的一颗常青树的根源之所在。
玉鼎
中国人喜欢鉴赏、收藏、把玩、佩戴和田玉,但是怎样才能欣赏到和田玉玉器的精美很多人的看法不一,而且大多数的人不懂从什么方面去欣赏和田玉玉器。在这里,我将我多年与和田玉玉器接触的经验和感受介绍给大家,希望得到指正。
欣赏和田玉玉器时,必须明白,摆在面前的是由什么样的玉料雕琢而成。
和田玉的分类一般以颜色划分,有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墨玉、黄玉以及花玉。对于这一划分的论述,我在其他文章中已经写得很清楚,在这里不再赘述。我们从和田玉的产状方面进行论述。
和田玉的玉料根据产出地段的不同,可分为山料、山流水、籽料。很多和田玉爱好者可能并不了解和田玉的这一划分,但是对于工艺师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这直接关系到了和田玉玉器的体积大小及器形的选择。
这三种玉料按体积大小排列来说,最大的是山料,其次是山流水,最小的是籽料。当然,这里不包括偶然的特例和人为的分割。
玉山子
山料产于昆仑山中,是和田玉料来源的主体。虽然昆仑山号称万山之祖连绵数千公里,但是产于山中的和田玉的矿体规模一般不大,宽度都在一米以内,长度一般在几米到几十米,而且延伸的深度也不大。在和田玉的周围包裹着透闪石化的白云石大理岩等围岩。这些因素决定了开采出大块的和田玉的机会并不多。加之和田玉的原生矿都在到米的高山之巅,这就使人们即使开采出大块的玉料也无法完整地运出。和田玉为什么至今依然价值不菲,这与和田玉的矿床产量以及道路运输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是道路运输极大的限制了和田玉玉料体积的问题,到目前为止道路运输问题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如果有体积大的玉料运出,在考虑玉质及有无绺裂等因素后,很少会将它裁剪或破开,一般将整块玉料用于山子雕,或者是大型的炉瓶制作,比如北京故宫中大型和田玉山子《大禹治水》就重达七吨、高2.25米、宽0.95米,堪称国之重器,是和田玉之奇观。体积小的玉质好的做玉牌、手镯等。对于完成大件商品后的余料会制成挂件和小把件。
玉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