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屈旌
2月14日,宋女士在某电商平台一家店铺中,购买了一款售价为96元的和田羊脂白玉手镯,随手镯一起寄过来的,还有一个礼盒和一张“贵金属及宝玉石首饰鉴定证书”,然而宋女士将该玉镯送检后,发现该玉镯材质为玻璃。(据3月14日极目新闻《网购一只带鉴定证书的“和田玉镯”,送去鉴定却发现只是玻璃材质》)
这则新闻让人想起不久前的另一则新闻。杭州一男子花元在网上买了一个LV包,收到货后发现是高仿的,提出退货被商家拉黑,男子愤而找媒体帮忙维权。
正如同元肯定买不到正品的LV包一样,96元也不可能卖到真正的和田羊脂玉镯,虽然我们经常看到有什么“跳楼价”“吐血打折”,但事实上商品的价格永远不可能低于其实际价值,没有任何一个生意人会做完全赔本的买卖,所谓“一分钱一分货”,能流传这么多年,当然有其道理。
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大家都会有一丝疑虑:买的人究竟是缺乏常识被蒙了,还是故意知假买假来索赔。也有不少人会感叹说,贪小便宜就是会吃大亏。但无论如何,消费者之所以会卖到假货,是因为有不良商家知假售假,既然违法卖假货,就肯定应该付出代价,该怎么赔就得怎么赔。
某种意义而言,这种卖出不合理超低价的售假商家,还算是“良心商家”,因为,但凡是理性一点的消费者,都能从价格和评价中判断出,这不可能是真货。相比较起来,那些拿着假冒伪劣产品卖出正品价格的骗子,更加可恶。
因为,很明显,曾经被视为辨别珠宝真假和质量最好凭证的鉴定证书,已经失去了公信力。早就有媒体曝光,珠宝鉴定证书可以随意造假,一张只要几元钱,量大还有优惠,张冠李戴的还算是用心的,有很多都是纯粹造假,一张照片就可以出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