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治得好 http://m.39.net/pf/a_4782744.html“战斗渠”
“战斗渠”始建于年3月,到年5月主渠道铺砌完毕实现全程通水,历时30年(实际施工时间21年零2个月)。战斗渠是策勒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历史见证。
为什么要修战斗渠呢?这就要从策勒县的干旱历史说起。策勒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昆仑山北麓,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仅35.5毫米,年蒸发量高达毫米,农作物全靠河水和泉水灌溉,属于典型的灌溉农业。
图片:历史资料渠首施工
因为缺水,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策勒县历来是“沙进人退”、“风吹城跑”。在策勒的历史上,县城有过三次迫不得已的搬迁。
上世纪50年代初,翻身农民刚刚得到了土地,水利建设就成为策勒县的头等大事。年3月,徐成章走马上任,就任中共策勒县委书记。临行前,时任地委书记*诚对他提出了明确要求:“一定要改变那里的干旱面貌!”徐成章临危受命,组织全县人民大搞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为了能够集中力量打攻坚战,县委组建了一支人的水利团,常年从事水利建设,水利团人员最多时达到人。水利团首战告捷,建成了先锋渠(恩尼勒克至策勒河一闸口之间),是水利团打的第一个漂亮仗,解决了策勒乡、策勒镇的灌溉问题。但固拉合玛乡、达玛沟乡两社是全县最干旱的公社。先锋渠的成功经验,给县委、*府提供了新思路——改建引洪大渠,引奴尔河水的一半到固拉哈玛乡、达玛沟乡。
图片:历史资料施工工地
年10月25日,这一天水利团接到出发的命令。经4天的艰苦跋涉,人的队伍终于到达奴尔乡博朗台村。由于天气变冷,奴尔乡一、二大队的农民主动把房子让给水利团住。
当时,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劳动工具都非常原始。有的民工甚至什么工具都没有——他们的任务是赤手空拳运石头。大家在工地上同吃,同住,同劳动。水利团发扬战天斗地的精神,冬去春来奋战不息,夏日炎炎继续干,风沙雨雪不停工。每人一天只有3杯茶水,3个包谷馕,食物和水都是限量的。住的是土窝子,寒冷的冬天,露宿在戈壁上,寒冷难挡,有的合铺相互用体温取暖,有的点起了篝火,烤火过上半夜,下半夜将行礼铺在烧热的土地上睡觉。年,战斗渠修到三闸口的时候,阴雨连绵下了10天,馕做不成,民工吃的都成了问题。更要命的是,还有多吨水泥露天堆放,工程技术人员阿西木·热孜第一个将水泥搬进自己住的地窝子。民工们见了纷纷效仿,都扛着水泥往自己的地窝子搬。多吨水泥保住了,可民工们一个个都在戈壁滩上冻得瑟瑟发抖。
水利团每15天停工一天,这一天民工还有打斤柴草的任务,其实等于没有休息时间。
图片:历史资料烈日下劳动
为了赶工期,技术干部和民工经常在冰冷刺骨的水里作业,时间一长,就落下了一身病。
年,县上还组织两批县直机关干部到战斗渠工地参加劳动,每期一个月。看到干部参战,民工干劲倍增。
年,《和田日报》记者陈家旺在采访战斗渠工地时,被策勒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深深感动,写了感人至深的报告文学《新愚公移山》,同时建议县委将引洪大渠命名为“战斗渠”。县委采纳了他的意见,从此,这条大渠有了更加响亮的名字——战斗渠。
年2月,“文化大革命”进入高潮,当时建材、粮食都没有保证,民工在工地“闹革命”,造反派夺权,严重阻碍了工程的施工。
年底,战斗渠工程进入到八号闸以下20余公里的沙丘地带,石料失去来源,加之“十年浩劫”造成的生产停滞,县上的资金也枯竭,工程被迫停工。直到年底,自治区才正式下达续建的批文。年,工程再次上马。
为加快工程进度,自治区为策勒解决了一批运输工具,帮助工地运送石料。水利团如获至宝,充分发挥了工地机械的作用。
在战斗渠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69位英模,他们有的是领导干部,有的是村干部,有的还是普通农民。在30年的建渠过程中,有64位民工牺牲在战斗渠工地上,其中有17人连名字都没能留下。
年9月7日,策勒县举行隆重的通水典礼。这一天,多名各族群众欢呼着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十号闸口庆祝这伟大的历史时刻。
随着战斗渠等一大批水利工程的建成,策勒人民逐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历史,开始向沙漠进*,收复失地。策勒人民开始向沙漠戈壁要效益,策勒人民也逐步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策勒县战斗渠纪念馆
策勒县战斗渠南起奴尔乡博朗台村,北至达玛沟乡托克玛村(战斗渠十号闸),全长86.3公里,自年2月开始修建,至年5月全部建成通水,时空跨越了30年。它是策勒建设史上施工条件最艰苦、时间最长、投入劳力最多的一项工程。战斗渠等一大批水利工程的建成,逐步实现了高产稳产,结束了策勒人民食不果腹的历史,也为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必要条件。战斗渠是策勒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历史见证。战斗渠的修建过程,也是策勒人民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过程。战斗渠的五大创新,其中两项在全国推广应用、一项荣获了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并编入了大专院校的水利教材。
在30年的建渠过程中,逐步孕育了策勒人民特有的“战斗渠精神”。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策勒人民团结拼搏,自强不息。为纪念30年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历史和牺牲在战斗渠的英雄们,年9月,策勒县在战斗渠十号闸附近修建了一座纪念碑。年,县委在达玛沟乡建设了策勒县战斗渠纪念馆。
为进一步加强全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团结和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策勒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年10月在*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战斗渠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眼前,重温老前辈为策勒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励我们要知*恩、感*恩、听*话、跟*走,同时提醒我们要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新馆自年9月启动,布展工作于10月完工,并投入使用。纪念馆占地面积平方米,总投资70余万元。新馆利用策勒县综合体育场两侧空闲耳房,设展厅及放映室。
有一种精神叫坚韧
一条渠修了整整三十年!爷爷干不动了,父亲接着上,然后是孙子……
6个儿子有两个出生在战斗渠工地
年,艾西木·热阿孜丁从*水电学校毕业,分配到和田地区水电局,两年后调到策勒县水电局。年3月,战斗渠开工,年轻的艾西木来到建设工地从事渠道测量工作。
在测量队,艾西木是唯一的技术员,每次外出测量短则七八天,长则十来天。测量仪器、食物、水和每个人的简单行李放在骆驼背上,测量队员只能步行。
没有地图,没有经纬仪,也没有可供参照的水文资料,艾西木和他的队友只能根据努尔河历年洪水留下的印迹,沿着河床逐段逐段用石块、红柳枝、芦苇做标志,给修建中的战斗渠定位、放线。近百公里的河段,他们就是这么一步一步测量过来的。
战斗渠护坡和渠底采用南疆特色的干砌卵石工艺。渠道总长86.3公里,上段底宽12米,下段6米,深度从1.6米至2.3米不等。整条渠所需石块全靠农民从戈壁滩一块一块往回背。附近的石块捡完了,农民就往远处走,最远的地方距离修渠工地三四公里。
白天背了一天石头,晚上回到地窝子或者简易帐篷休息。戈壁滩的夜晚寒气袭人,很多农民冻得实在受不了,干脆几个人挤在一块睡,也算是抱团取暖了。还有的农民挖个沙坑把自己埋进去,靠白天太阳留在沙子里的余温抵御夜间的寒冷。
据说还有些农民被冻得无法入睡,索性趁着夜色抄起坎土曼干活,等干得浑身发热,再回到被窝睡觉——这大约是世界上最具创造性的取暖方法了。
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水”
干旱的策勒需要战斗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支持这一项目,策勒干部群众只能依靠自己的两只手,更确切地说,依靠的是“人海战术”。为了修建战斗渠,县里先后11次组织大会战,最多时一次动用1.2万人。战斗渠万立方米土方量,基本上是靠当地农民用坎土曼和十字镐挖出来的;砌筑渠道的58.8万立方米石块,也是农民弯腰驼背、一步一艰难从戈壁滩背回来的。
严酷的自然环境,简陋的施工条件,使得战斗渠工地伤亡事故接二连三。年冬天,固拉合玛乡年仅22岁的买吐逊背石头时不慎在冰面上滑倒,背上的石块重重地砸到头部……
战斗渠沿途穿越无数沙丘,最高的沙丘高达26米。没有更有效的运输工具,策勒农民采用引洪冲沙的土办法:先开挖渠道,利用渠水冲蚀沙丘,再借助水流的力量把沙子从高处输送到低处。
水火无情。年9月26日,一些农民正在引洪冲沙,不料沙丘突然崩塌,4个农民瞬间被掩埋到沙堆里。经抢救,两位农民得救,还有两位永远告别了人世。
奖品是一只铜水壶
年5月,历经30个寒暑,全长86.3公里的策勒战斗渠主渠道铺砌完毕,实现全程通水。10月份的庆功大会上,一大批为战斗渠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民和技术员获得表彰,艾西木·热阿孜丁也在获奖者名单中,奖品是一只铜水壶。
“修战斗渠的时候,农民中年龄最大的超过60岁,最小的才14岁,三分之一的劳动力是妇女。她们和男劳力一样,每天在戈壁滩上背石头。”艾西木叹道:从年至今,28年过去了,很多参加过战斗渠劳动的人都已经不在人世了!
故人已逝,战斗渠犹在,铜壶也在。
为了完成背石头任务,农民天没亮就起身干活,天亮了再回住地吃早餐。石块通常重达50公斤以上,最重的有上百公斤。夜里睡在戈壁滩上,冷风一个劲往被子里钻,农民就用石头把被子周边压紧,否则根本无法入睡。
劳动尽管艰苦,维吾尔族人乐观的天性还是体现在修渠工地上。劳动之余,农民会相互开开玩笑,或者唱几首让自己开心的歌。战斗渠修建之前,达玛沟每年春秋两季都异常干旱,冬麦因缺水难以播种。战斗渠建成以后,全乡小麦面积翻了几倍,过去麦田只能浇4次水,现在能浇七八次,产量大大提高。
记者来到战斗渠10号闸,那里是整条引水渠的末端,渠水在此一分为二,一股水流向达玛沟乡,另一股流向固拉合玛乡。
靠近10号闸的战斗渠管理站专门辟出一间房子作为战斗渠纪念馆。那里摆放着当年建设者使用过的测量仪器,还有磨秃了的十字镐、残缺的坎土曼、完全变形的铁锨,以及背石头的木架子等等。
墙上贴着一张张当年拍摄的老照片,根据画面和说明,我们了解到为修建战斗渠,策勒县总共投入劳动力万工天,干部群众利用洪水冲走沙包座,累计冲沙量达.6万立方米。
工地上最大的地窝子可容纳一个连的农民工,入夜之后戈壁滩上冷风飕飕,农民上半夜围在一起烤火取暖,下半夜把被褥铺在烤热的沙地上,趁着热乎劲还没散尽抓紧睡上一觉。
战斗渠工地上有过一场特殊的劳动竞赛:一男一女两位劳动能手比赛挖土方,结果那位“铁姑娘”一口气抡了3小时42分坎土曼,男选手不得已败下阵来。
战斗渠管理站的吐逊江、艾沙等职工都参加过大会战,其中艾沙一家三代都在战斗渠工地上出过力、流过汗。
渠道修通那天,眼看着努尔河上游的水沿着宽阔笔直的渠道奔涌而来,数千名达玛沟和固拉合玛等乡的父老乡亲聚集在渠道两侧。盼了几代人的水终于来到眼前,很多农民不顾从渠道护坡上滑下去的危险,跑到渠边,撩起一捧水,先擦擦脸,再擦擦眼睛,然后一个个就抹开了眼泪……
以“战天斗地”的精神
做好当前各项工作
全长86.3公里、建设时间长达30年的策勒县战斗渠,不仅是策勒建设史上施工条件最艰苦、时间最长、投入劳力最多的一项工程,在工程建设中所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战斗渠精神”,对我们当前维护稳定和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去传承、弘扬,以“战天斗地”的精神做好当前各项工作。
以“战天斗地”的精神做好当前各项工作,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担当。策勒县是和田地区最缺水的县,战斗渠的建设,正是策勒人民集中精力、攻坚可难,与干旱缺水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历史见证。当前,和田作为反恐维稳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严峻复杂的稳定形势和“坚中之坚”的深贫现状,同样需要我们以不惧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全面落实四项要求,抓好稳定和脱贫两大任务。
以“战天斗地”的精神做好当前各项工作,要有无私奉献的良好作风。在战斗渠的建设过程中,各族干部群众克服困难条件,使用原始工具、甚至赤手空拳搬运石头,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激励了一代代和田人。今天,做好和田稳定发展改革各项工作,同样离不开各族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忘我奉献。特别是广大*员干部,肩负着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任,更需要淬炼过硬作风,自觉把岗位当阵地守、把工作当事业干、把奉献当本分看,拿出脱几层皮、掉几斤肉的精神,坚决打败作风不实这个最大的敌人,让落实落实再落实成为和田工作的总基调,以干部的勤勉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以“战天斗地”的精神做好当前各项工作,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干事初心。战斗渠工程的建设,30年的时间跨度,背后是一代代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历史一再提醒和告诫我们,*和人民的事业不是一朝一夕,几年几十年的事情,而是千秋万代的事业,需要长期延续,要有耐心耐力、持久发力。抓好稳定和脱贫两大任务,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和田各族干部群众既要有“前无先例我当先”的胆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也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意识和境界与“建功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有长远目标、追求长远利益,让所做的工作和事业发挥长期性、长效性的作用。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奋斗成就伟业,牺牲竞写风流,让我们传承和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战斗渠精神”,为开创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美丽和田而不懈奋斗!
信息来源:和田日报
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扬爱国情
南海!大阅兵!
南航捐赠小课桌爱心助学小巴郎
皮山县首个试点村完成妇联改革“会改联”工作
这些人报考公务员、升职评先都将受限!
本期编辑:李艳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