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玉那些事儿之《一试国检》
初衷,敢与国检较真知
年底,业内流传着“国检(NGTC)可以鉴定籽料真假”的消息,在和田玉圈内引发了不小的震动,玉友欣喜者有之,玉商惶恐者有之。于我而言,是长舒了一口气:籽料终于有官家标准了,我们这些想正儿八经做点实事的从业者,也再不用花精力去自证清白了,期待行业氛围由此清澄。
两年过去了,鉴定费用从初始的元/件降至元/件,但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花两千块钱去做个鉴定,仍是个不低的门槛,在此期间也多有听闻,一些玉友把国检鉴定结果奉若神明,只要能出具籽料证书的玉石才买的踏实,还有一些玉商的产品被国检判定“未见典型和田玉籽料特征”,大呼冤屈。诸如此类,着实令人疑惑。
我于今年4月底切了一块且末的山流水,出了一只手镯,镯子上保留了山流水的原生皮壳,成品打磨好后我仔细端详,发现除了光感与籽料略有差别之外,手镯的品相包括毛孔的样貌,都与市价十好几万的籽镯相当,最终这只玉镯以小五的价格结缘玉友,但有个疑惑开始在我心中萌芽:这种大部分行家都无法分辨产地的料子,如果去国检鉴定,会是什么结果呢?
带着这个疑惑,我梳理了一下自己的从业历程,这些年在苏州、南阳、*各地游历,接触过不同产地不同产状的玉料,不谦虚地说,我实地探访过很多不为人知的玉料产地,对若羌、且末、和田、喀什的籽料、山料、戈壁料、山流水是有较深认知的,这个认知的宏观性可能超越大多数精于某一玉种的同行,在地大物博的南疆,我遇见过很多稀奇玉种,也不断刷新着对于和田玉的现有认知,这些小众的料子该如何定义?国检又是通过什么办法进行判断的?这极大地激发了我一探究竟的求知欲,故,我于今年6月初决心一试国检。
我拿了五件比较小众的玉料,委托北京的一位兄长帮忙送检,在好奇结果是什么的同时,我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担忧,这看上去像极了一个不知好歹的“民告官”事件,我自诩一线实战经验颇丰,但一个“个体户”去挑战国字头机构的专业水准,这故事充满了自不量力的意味。但我深思后,仍坚持一试,避嫌起见,三点说明:
1.立场:作为一名有理想的玉雕从业者,也作为一名坚持8年义务揭黑打假的科普作者,我由衷希望和田玉行业干净有序,我对造假售假之事深恶痛绝,我认为是这些挣快钱的投机者搅乱了行业秩序,影响了那些想把玉石作为毕生事业的创业者,对于国检开设籽料鉴定业务,我喜闻乐见并希望大力推广,借此机会,整肃不正之风;
2.目的:由于距离或费用等问题,大多数玉友很难进行籽料鉴定,我愿以此次送检为诸位玉友探个路,不论结果如何都可以做一参考,但更重要的是,我深知这5个料子的鉴定难度之大,想以一线实践者的角度与国检现行鉴定标准做一探讨;
3.必要性:对于玉友来说,大部分玉友没有能力和意愿花费一万元去做个鉴定,而在和田玉领域求真知并分享给大家,是我的工作内容之一,对于玉商来说,大部分玉商没有能力同时对多种小众玉料都有深入研究,而我恰好积累了较为全面的原石样本。这次送检,对于业内的买卖双方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探索与学习机会,这个事儿有益行业,我得做。
玉料,一道难解的考题
上图为送检的五块玉石,从左到右依次是:产自策勒县戈壁滩的旱籽,产自贝加尔湖的俄罗斯山流水(或称“俄籽”),产自且末县塔什萨依河的山流水,产自阿尔金山吐拉牧场的山流水,产自叶尔羌河的籽料。
有心的朋友一定会问我:你带着既定答案去测验国检的水准,那你又凭什么确定这些石头的产地呢?我只能回答:我无法证明。我没法开启上帝视角,带着大家亲眼见证一块石头从挖掘到送检的全部过程,可是即便你亲眼看着石头被挖掘出来,也无法确定它的产地与真伪,因为那很有可能是售假者提前埋进去故意挖给你看的,在造假猖獗的市场上,这个套路屡见不鲜。
无法自证产地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事实上,国检的样本库也同样面对着这种尴尬,这个问题我们后文再说。到了这一步,似乎变成了一位江湖人士欲与庙堂机关扯皮的可笑事件,但和田玉的真伪辨别,恰恰是一代代从业者口耳相传、亲身实践出的经验,一件东西的真与假,即使没有鉴定机构评判,在业内、在行家眼中也是有结论的,许多料子的特性大家也有着共识,相信在看这篇文字的你,对于识玉辨玉也有着自己的心得,我们不妨用业内共识来看一看这五块料子:
这块料捡拾于策勒的戈壁滩上,业内称为“旱籽”,是因为它磨圆度较高,推测是经过策勒河冲刷,也经戈壁滩风化,皮壳上有细密的籽料毛孔,也有略显粗粝的戈壁料鱼子皮。
在玉龙喀什河流域,也存在这类“旱籽”,也有人叫做“水返沙”,无论名称怎样,都是指水与风沙共同作用下发育而成的籽料。
策勒地区的旱籽,颜色以白、青和黑青为主,上图中那个带秋梨皮的更是与和田籽料无异,但考虑到个头儿略小也许会影响皮壳的检测,所以没有送检。旱籽在我们的主观概念中,是一种经过戈壁滩风化的特色籽料,仍属于籽料范围,当然具体怎么定义,还是要看国检的结论。
上图是一块俄料山流水,商家更愿意称为“俄籽”,我在《所谓俄籽》一文中讲过这种料子,形状与皮色都是天然形成的,但磨圆度普遍不如和田籽料成熟,皮色多厚重,很多商家仗着“俄籽也是籽”卖得理直气壮,但业内的主流观点并不认同它的“籽料”身份。
这块俄料山流水的背面有一道老绺,酱色的皮色在这里堆积明显,放在和田籽料当中这是典型的假皮特征,但山流水例外,因为形成环境与籽料不同,图中能够看到的是,一部分皮壳比较细腻,与和田籽料差别不大。
在行家眼里,最有破绽的是料子的侧面,和田籽料当中除了极个别的断籽残面以外,是很少有这种直上直下的生硬角度,但山流水受河水冲刷的程度较籽料少很多,外形上发育不成熟是很常见的情况。
这一堆都是俄料山流水,都是天然的皮色,此类材料在冒充和田籽料的高仿中是主力,因为毛孔和皮色都是天然的,常见做法是把厚重的皮色通过工艺做薄,打磨以后透光度提升,颜色变得明艳,更接近和田籽料的皮色。
上图的料子来自且末塔什萨依河,“塔什萨依”维语意为“石头沟”,年夏天我曾从且末县城驱车9个小时前往,这条河确实布满了卵石,每当山洪过后,当地维族老乡常常能在河道里捡到冲下来的山流水。
微距镜头下,这块山流水的毛孔流畅润泽,大坑小坑错落有致,可以说只看毛孔是与和田籽料没有差别的。
料子上有未冲刷干净的白僵皮,这与和田籽料的白皮不同,是原生矿的围岩,即山料外面那一层石皮。
这类山流水在且末并不罕见,但大多串棉浑僵,品质不高,业内并没有把它们归为“籽料”的范畴,毕竟发育成熟度还不足,而我送检的这一块,是挑选出来较为成熟的一块。
这是来自阿尔金山深处,吐拉牧场的一块山流水,“吐拉料”在收藏戈壁料的圈子里面更为著名,山流水的产出量并不多。
微距镜头下可见清晰细密的皮壳,这与和田籽料的毛孔也没有太大差异。
细看料子上面的坑洞,与和田籽料的“茬口皮”很接近,颜色都是内深外浅,在这坑洞上就体现为里面黑外面红,有经验的从业者可以看出,这皮色是天然形成的。
关于这块料子的身份值得多说两句,因为这类料子在市场上基本没有出现过,如何判断它是来自吐拉牧场呢?三个特征:1.吐拉料特有的坑洞,这种坑洞的形成与高海拔气候和地质环境有关,目前只在吐拉料当中多见,可比照上图青玉吐拉料的坑洞;2.吐拉料特有的土沁皮,受气候影响,阿尔金山的泥沼会出现“干-湿”的交替反复,泥土会侵入并附着在玉石上,可比照上图山流水与青玉坑洞里的土沁;3.吐拉料特有的色调,很多*色系的吐拉料都带有“*白青”三色的融合色调,上图左下是个吐拉*口戈壁料,颜色虽然比山流水*,但色调特征明显。
这件龙龟,是此次送检的唯一一个雕件,看到这种艳丽的红皮大家一般会有两种反应,接触籽料较少的朋友会怀疑是染色,了解深入的朋友脑海中会浮现出“玛丽艳”这个地名。
事实上它来自*喀什地区的叶尔羌河,与和田籽料一样出自昆仑山,只是不同的母矿经不同的河流冲刷而成,我年夏天在叶尔羌河畔遇到它并收购。
当时连切了好几个料子心力憔悴,发个朋友圈,还被某抄袭成瘾的营销号裁掉水印纳为己用,此处省略二百字吐槽。
微距镜头下观察毛孔,光感流畅,坑洼自然。
做工处观察皮色,沁有一定厚度,且皮下带有水草纹。
仔细查看这个较大的撞击坑,坑下有僵点,这也是此处形成凹坑的重要原因:疏松的僵点被冲刷掉了,致密的玉肉留下来了。坑的边缘处皮色干净,无色素堆积。
背光看皮色,可以用“老结”二字形容,皮色深的地方正是毛孔粗大凹陷处,综合以上所有情况来看,这块料子的皮壳、皮色都符合自然发育的规律。
我在《大漠长歌》系列文章中介绍过,这种皮色的叶尔羌河籽料常常被当做玉龙喀什河下游的籽料售卖,而据我所知,像上图这样的叶河籽料,最大的买家都是来自和田的玉石商贩,他们把叶河籽放在和田的巴扎上出售,价格能翻好几番,却从来没有人质疑过,因为无论从形状、毛孔、皮色、肉质上来看,叶河籽料确实与玉龙河籽料没有什么差别。
这五个料子各具特色,除了俄料山流水是在一个常跑满洲里的料商手中收购的,其余四个料子都是这些年我游历南疆,从一手发掘者或非常可靠的原料供应伙伴手中获取,与公信力强大的鉴定机构相比,我着实人微言轻,只能自诩材料来源可靠,自认对材料的认知符合行业共识,但国检的鉴定会给出什么样的结论,我不得而知,也充满期待。
过程,究竟是怎么鉴定的
北京的这位兄长受托,将五件东西送往国检,工作人员详细地测量过重量之后,逐一封装,鉴定时可选择两种类型:一是仅鉴定皮壳(即毛孔)不鉴定皮色,二是对皮壳与皮色双重鉴定,兄长选择了后者,皮色双检。
经过与工作人员沟通,有几个要点,总结于下:
1.送检玉石需留有足够面积的皮壳;
2.鉴定费用元/件,五件即一万元整,无论结果如何,概不退还;
3.鉴定办法以科技检测为主,人工经验为辅;
4.鉴定证书注明“见典型和田玉子料特征”即为真籽,注明“未见典型和田玉子料特征”意为所留皮壳不足以证明籽料为真,或是人造假皮,或是留皮面积不够多;
5.鉴定皮色为真时,不会在证书上特意说明,鉴定皮色为假时,证书上一定会做说明。
上图为检测前签署的文件,注意其中第16条有注明“因技术局限性等原因造成的检测不准确,受托方不承担责任”,第19条也注明“受托方仅需向委托方提供检测的结果,而检测过程、检测方法、步骤及检测过程中所取得的相关数据,系受托方的技术机密,受托方无需向委托方提供”,国检具体是如何鉴定籽料真伪的,我们无法知道详细情况,但可以从两年前一片学术论文当中得以一窥。
年11月,国检多名工作人员联合发表了《人工智能+珠宝检测: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结合支持向量机方法判断和田玉产地》,我是学文科的,无法假装自己很懂技术,但通过论文摘要,普通人不难梳理出这一鉴定方法的逻辑脉络,通俗来说:
1.采集不同产地玉石样本的光谱数据,并建立数据库;
2.采集送检玉石的光谱数据;
3.将送检玉石数据与数据库进行比照分析,得出结论。
从理论上来说,这一鉴定办法科学合理,比起人的视觉触觉经验,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也能够更好地捕捉一块玉石那些可以数据化的信息,从而支撑起可靠的鉴定结果。
除了LIBS以外,国检也有着其他技术手段,上图为国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