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这颗医学上的明珠被视为草芥,得不到当时*府的关心和支持。由于欧洲西洋医学不断渗透,维医处于频临绝境的地步。那时全疆没有正式医疗机构,也没有病床和设备,更谈不上学术交流,仅限于师带徒和私人开业的形式。民国初年,吐鲁番吐裕固村名医阿不力米提曾开设过张床位的家庭病院,以招收徒弟传授医技为业。还有,像叶城太荃力经文学校,不但教授经文,同时兼学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和医学。医用教学课本,常参用古维吾尔语、波斯语和阿拉伯语撰写的各种类型的手抄本,如《孜黑日》、《阿威森纳医典》、《西巴衣库鲁甫》、《阿克拉孜提比亚》、《孜牙乌鲁库鲁甫》、《祖布得吐卡瓦尼勒依拉吉》、《那匹赛》、《衣开赛日艾孔木》、《提比艾开拜尔》、《卡拉巴登艾则木》、《卡拉巴登木哈孜木》、《提比西帕》、《提比玉素甫》、《阿克萨拉衣》等。可惜还有许多珍贵医籍,在沧海桑田,几经变迁、多数失散。当时的民族医药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从秦汉史籍证实,从传染病方面看,匈奴杀害汉李广利将*的当年,准葛尔瘟疫流行数千里,牛马死亡遍及山野。清光绪年间,和田瘟疫流行,死亡者数万人,这样的瘟疫自古以来在西域从未间断过。更有天花、伤寒、梅*、鼠疫等传染病给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甲状腺肿已成为塔里木盆地人民中的严重疾病,损害着各族人民的身心健康。而当时的*府,亦为束手无策,置人民生死而不顾。幸而还有*各地的维吾尔医们,继承先辈业绩,同危害人民的疾病进行了斗争,使维医疗法保存流传了下来。新中国诞生以后,在*中央和人民*府的关怀支持下,*的民族事业不断发展,日益兴旺、维吾尔医药重见天日、获得新生。当毛泽东发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以后。年首先在和田县成立了各族卫生工作者协会和维吾尔医第一联合诊所,其后,陆续在喀什、伊宁、哈密、库车、乌鲁木齐医院。*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医药事业像雨后春笋一样,茁壮成长,维医药人员成倍增加,在全疆民族集聚的喀什、和田、莎车、叶城、于田、吐鲁番、乌鲁木齐市等22个市县建立了中、医院,病床成倍增加。还在和田、喀什卫生学校开设了维吾尔医学班和高级维吾尔医师大专班,培养维吾尔医学专业人才。并组织对维医古籍书的发掘整理,不少富有经验的老维吾尔医生撰写了专著。有《卡农且》《维吾尔医常用复方制剂》《维吾尔医学知识》《维吾尔医基础理论手册》《维吾尔医内科手册》等书。特别是《维吾尔医复方手册》曾获国家出版奖。*的长寿老人村,实系洛浦县(和田维药生产基地所在地)。长寿名医吐迪阿吉就是生在这个县的山普拉村。他生于年,岁时仍在健康,青年时,他四方奔走,拜师学医,他熟通切脉,提倡饮食疗法和精神疗法,他擅长内服药为主,对民间杂病疗效神速,他配制的小圣丸剂简便有效,适用于农牧随身携带。他通晓养生术,当地人民称他:“年过百岁、面有壮容”。经过多年漫长而又艰辛的积累,维吾尔医学终于逐渐形成一个比较独特的理论体系,以“火、气、水、土”代表物质,以“气质”和“血液质、粘液质、胆液质、黑胆质”的所谓“体液学说”,解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辩证关系,创立了一套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维医在诊断方面,常以“查脉”、“望诊”、“问诊”、“闻诊”来诊断疾病。脉象有10种类型。下分:锯木式、波浪式、蚂蚁式、钉钉式、鼠行疾促式等35种脉象。对内科疾病,主要采用内服药为主,通常服用丸、散、膏、糖浆剂、煎药次之、还有薰药、坐药、放血、冷热敷、日光浴、水浴、埋热沙等11种疗法。对肝胆、化石、消化疾病、赤痢、白癜风、头痛、糖尿病、血管硬化性心脏病等疾病疗效较好。在外科方面,也用服药,同时采用烙法、热腌、结扎、切开排脓、针刺、按摩、手法复位等八种疗法,通常实用药物已达多种,复方方剂就有多种。维吾尔医传统疗法,颇受当地人民的欢迎,它在民族繁衍和保健医疗中也和蒙医、藏医一样,做出了可喜的成绩。为了继承发扬维吾尔传统医学,*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不但成立了民族医学分会,还组织了有专长的名老维吾尔医者,通过辛勤的努力,在发掘古籍医书的基础上,用极其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并编写出《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分册,并成立维吾尔医研究室,随着社会主义祖国经济建设事业的繁荣昌盛,维吾尔医学将会发扬光大,为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本文内容来自《维吾尔族医药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