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斫琴师单卫林择良木斫良琴做好人 [复制链接]

1#

院子里的桂花散发着浓郁的清香,青瓦飞檐映衬朱红色的门楣呈现出古雅的气质,静卧墙边的巨大的雕梁画栋诉说着久远的故事……秋日午后,步入扬州近郊的南风琴社,处处感受到古典与现代交织的气息。走近琴社的主人——古琴艺术(广陵琴派)(制作)代表性传承人、斫琴师单卫林,听他讲述择木、斫琴、做人,深感“南风琴,遍全球”。而他本人荣获“扬州改革开放40周年艺术品行业突出贡献人物”称号,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面对面

斫琴师单卫林:择良木、斫良琴、做好人

奔波择良木

三十多年赴各地收集明清古木

当单卫林的儿子、古琴师单立打开一间屋子,记者震惊了:满满一屋子明清古木!层层叠叠、规规整整,这间弥漫着浓郁的木头香味的仓库里,堆放的是单卫林30多年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木料,蔚为壮观。

与我们所以为的制造古琴好用桐木不同,实际制造时使用更多的还是云杉木,也会用大红酸枝做配件,“这是因为这种木料的导音性比较敏感,能产生充分的共振。”单立介绍道,“我们现在的木料新一点的是清代的,好一点的还是明代的。”

各地奔波收集老木料的那段岁月用单卫林的话来说,就是“这个过程我最不喜欢提,但这也是我人生最自豪的一个过程。”这是一段很苦的日子,老木料大多来源于要被拆除的老房子,而能使用的木料也是东一块西一块的,往往是这儿能收一根那儿能收一根,奔波个把月也不过收集三四根,“那时候又没人做古琴,喜欢古琴的人也没有现在这么多,那时候真难啊。”

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去找这些几百年前的老木头?单卫林解释:“古琴所有的材料都是围绕着声音和稳定性来服务的。我之所以一定要使用老木料,一方面是因为老木料的导音效果好,越老效果越好;另一方面老木料的稳定性特别好,它不会乱动。”所谓的木料“乱动”,说的是新近砍伐的木料因为木头间存在汁液而结构不稳,木料中的汁液水分一时半会又极难去除干净,用这样的木料斫琴,弹一段时间后声音就易变形,但这些经历百年的老木料不同,它们在时光的打磨下变得更为干燥,木质结构也变得愈发稳定,越老的木头越是如此。

还有一点可能不为行外人所知,“能用来斫琴的木头都是非常大的,能用得上这么大木头的也大多是当时比较有钱的人家盖房子或者建造庙宇时才会使用。明清时期江南是富庶之地,有钱人家盖宅院所用的木料大多来自四川、云南等地区,这些从云贵川来的木头是通过水流运输到江南,水流运输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它能把木头的胶质纤维给泡掉,这些都是影响音色的因素。”

现在单卫林仍然在收集老木料,他自己也与做林业研究的学者合作实验过其他类型木料在导音方面的性能,但都不尽如人意,“我们要的古琴的声音不是干巴巴的一种声音,它得是有血有肉的。”单卫林说,“现在有人打电话跟我说哪儿出现了好木头,那我还要去收的。”

精心斫“单琴”

每一张古琴都有自己的个性

古琴的琴身制造涉及两个重要工艺,一个是木工一个是漆工,两个都是大学问,凭一人之力想要精通恐怕得大费周章,“扬州漆器特别有名,这儿也有漆器厂。说来我当时运气也好,招到了七个对漆很精通的资深漆器工人。”单卫林说起自己创业初期的往事,唏嘘不已。在门外汉看来,漆都是差不多的东西,但对于行家来说那还真是天差地别,“古琴最传统的做法用的生漆调配,跟现在用化学调制漆完全不同,而且有经验的漆工一闻就知道你这个生漆是哪儿产的,不同产地的生漆也不一样。”最初的这七个漆工就成为了南风古琴最早的一批漆工,如今南风古琴制琴仍然保持着最传统的全手工制琴工艺,其中有不少漆工就是当年老漆工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

古琴艺术凝聚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哲思,“它不是一个物,它是有灵*的。”在单卫林看来,“每一张古琴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斫制的琴也有个性。”单卫林用中国绘画来打比方,“比如说同样是山水画,内行人一看就看得出这是哪个画家的,画的风格在那儿,不需要看印章也能看出来,这就是画的气质。琴也一样,音乐会上古琴一上台,演奏家一看就知道,哦!这是单琴,这是不看琴身上的印章就能看出来的。”古琴的价值往往也在于此,流水线上的产品没有灵*,一张具有鲜明气质的古琴更为难得。也正因此,南风古琴荣获了江苏古琴界唯一的中国非遗“薪传奖”。

单卫林亲斫仲尼式古琴

单卫林亲斫蕉叶式古琴

单卫林亲斫落霞式古琴

要让古琴迸发鲜活的光泽,曲必不可少。单卫林介绍:“其实古人传给我们的曲子有三千多首,但现在打谱出来真正能演奏的不过来首,而适合在舞台上表演的其实也就三十多首。”古琴曲子并不多,要如何欣赏一场古琴演奏呢?单卫林总结为三个要点,首先是了解曲的时代背景,这里面就包括了作曲时代的经济、*治、审美等多方面情况,“从音乐的角度来看,谱子无非就是这么个谱子。但干巴巴地弹下来了,只能说这个人是弹琴的,不能说是演奏的。对于琴曲的理解需要日积月累,这一点尤为重要。“其次是关于‘美’,古琴是非常美的艺术,琴本身的形态是美的,其和谐的音律也是美的,对古琴艺术的欣赏不仅于琴音、琴曲,亦在琴之本体。”最后在于“和”,对于这一点,单卫林将之诠释为古琴艺术中所包含的中国人的哲学观,“音是和的,弦与弦之间是和的,人与琴也要和,和为美。”

做琴如做人

斫琴之路源于神遇《平沙落雁》

如今的单卫林已经是斫琴名师了,其亲斫的“单琴”深受全球各地古琴演奏名家的喜爱,他所创立的南风古琴也是国内规模最大、最知名的古琴生产企业之一,离他早年立下的“让大家都能弹古琴”的梦,越来越近。

扬州人爱古琴,似乎是天时地利,但其实,他却成长在与小桥流水的扬州有着截然不同气质的东北城市沈阳。“我父亲原来是*人,老家是扬州的,战后留在了沈阳空*部队,我妈妈是东北人。父亲年纪大了后思乡,就又回到了扬州。”十七岁那年,单卫林跟随父亲回到了南方,最开始是在南京待了两个月,后来到了扬州,从此就定居了下来。

年一个阳光暖融融的秋日下午,单卫林的人生在一条小巷子里发生了巨大的转折。那时的他在扬州亚星客车厂工作,厂里送他到南京工学院(现为东南大学)学习强电弱电专业。“其实说来也是个缘分。那天下午我没什么事,就跑出去看电影。那个时候家家户户用的还是有线广播,我买完电影票后电影还没开场,就走到了一个小巷子里,正好广播里播放了一首古琴曲,叫《平沙落雁》。”时隔几十年,《平沙落雁》给年轻的他带来的心灵冲击仿佛还发生在昨天,“在那样幽静的巷子里,巷口坐着老头老太,那种老城区的宁静的感觉,配着古琴曲,太美了。”

一次偶然的相遇让单卫林开始四处寻觅广播中悠扬的声音到底是什么,“后来才知道了原来扬州还有广陵琴派,还有那么多人在弹古琴。”说是“那么多人”,其实也没多少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门艺术相当冷门,弹古琴的人远远不如现在那么多,“那时候国内一家做琴的厂都没有。”单卫林回忆,“那时候那些弹古琴的用的都是家传的古琴,那都是人家的传家宝,明代古琴宋代古琴都有。”

出于对古琴的兴趣,单卫林很快和扬州的古琴界交上了朋友,这其中就包括了胡荫乾、刘扬等古琴名家之后和资深古琴家马维衡等人。最初单卫林是跟着老师们学习古琴,“老实说那时候没有做新琴的人,我们学琴用的就是老师家传的宋朝琴、明朝琴。再一个我们也买不起,那时候买张古琴就要一两千块了。”对于当时学古琴的人来说还面临着一个窘境,就是无琴可练,不仅买不起,而且买不到,只有在老师家中才能练一练,“那时我就立志了,将来我一定要做古琴,不但要让我自己有琴弹,还要让我的朋友们都有琴弹,让那么多喜欢古琴的人都能弹上。”

怎么开始学着去制作一张古琴?单卫林是从修琴开始的。“当时什么也不懂,就跟着老师去给人免费修琴,在修琴的过程慢慢就开始研究起斫琴这一块了。”渐渐地,单卫林修琴修出了名堂,远近琴家都知道他修琴技术过硬,也与他慢慢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我的起步就是奉献。”做琴如做人,琴品如人品。

聊起古琴的历史时,单卫林两眼发光,难掩对古琴文化的兴奋,“你知道我们古琴最早是五弦的,周文王加了根弦,周武王加了根弦,所以说我们现在的七弦古琴是三千年,直到今天都没什么很大改变,但真的要算的话古琴的历史从舜就有了。”单卫林的琴厂之名“南风”也是取于古琴的历史。在《礼记·乐记》中说,“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另一方面,南风也是春天的风,在中国古代也具有吉祥的含义,“南风这两个字对于古琴来说不仅是吉祥,而且有着特别的含义。”

快问快答

Y=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S:单卫林

Y:这么多年斫琴的心得?

S:做琴的把琴做好,弹琴把琴弹好,做学问的就把学问做好,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就行了。

Y:斫琴之外您日常都做点什么?

S:含饴弄孙啊,我现在生活还是非常幸福的。

Y:个人会比较喜欢什么朝代的古琴?

S:我喜欢宋琴。现存最早的是唐代的琴,但我还是觉得宋代的最好看,宋文化我也特别喜欢,审美和艺术水平实在是太厉害了。

Y:听说您父亲曾经参加过 战争,他对您有什么影响吗?

S:影响很大,我父亲是很严肃的人,不会去求人,但帮过不少人。这一点也影响到我,不愿意求人,但愿意帮人。

Y:您目前有什么未来规划吗?

S:正在筹建古琴教学基地,也有计划做名家工作室,大概今年年底能开起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沈昭冯秋红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视频剪辑

王一萌

面对面系列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

校对盛媛媛

编辑:王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