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合肥晚报
安徽现代雾耕农业科技示范园航拍图
山口凌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小岭南保留乡土气息
安徽现代雾耕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无土栽培小白菜
农业稳则天下稳,农民安则天下安。
从巢湖之滨到江淮分水岭,一座座村落蜕变成网红打卡景点,引人入胜;一项项智慧农业成果,惊艳亮相;一个个现代农业产业,拔地而起……
透过这一幕幕生动场景,合肥都市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局面跃然纸上。
十年来,合肥市都市现代农业跑出发展加速度。蔬菜产量从万吨增长到万吨;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万吨左右;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产值由亿元增长到亿元;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翻了三倍,营业收入从11.6亿元增长到70亿元……
科技赋能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米袋子”如何端得更牢?“菜篮子”如何拎得更稳?合肥有办法。
走进肥东县桥头集现代农业产业园,农耕文化与智慧农业无缝衔接,令人新奇不已。该产业园汇聚安徽开垦、合肥润枝、上海雾耕等多家高端农业企业,蔬菜种植面积达1.05万亩,全产业链带动2.6万人就业。
安徽现代雾耕农业科技示范园里种有水果黄瓜、南瓜、菠菜、大白菜、生菜等蔬菜,可年产果蔬约10万吨,销往合肥周边城市及长三角市场。
令人惊叹的是,这些蔬果不是长在土里,而是采用无土栽培的立体种植方式,由系统给蔬果根本喷洒营养液,每亩年产量约为传统种植10倍以上。
“项目总规划面积亩,总投资16亿元。”安徽雾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发军介绍,该项目基于气雾栽培智能化工厂化种植技术,雾耕产品与土培、水培等传统产品相比,具有营养丰富、无农药残留、无重金属污染等品质优势。
保障市民“米袋子”、“菜篮子”是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重要部分。合肥以打造“米袋子”、“菜篮子”工程为保障,促进农业产业链条融合发展。
十年来,合肥人的“菜篮子”持续优供,“菜篮子”设施蔬菜面积30.93万亩、省级蔬菜标准园49个,部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63家。蔬菜产量从万吨增长到万吨。
十年来,合肥扛稳扛实粮食重任,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安全更加稳固。
合肥在全省率先完成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两区”划定,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万吨左右,居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合肥贡献。
此外,合肥市还推进农业“两强一增”行动,农业支撑持续加强。“互联网+土地深翻”面积达万亩,机插秧面积万亩,小麦机收减损率降低到2%以下。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万亩,占比50%。
乡村旅游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一村一落皆是景,美丽乡村入画来。
刚刚结束漫长的高温天气,合肥市民徐萍和同事就迫不及待驾车来到肥东县长临河镇白马社区山口凌中心村游玩。
山口凌村始建于明代,依山傍水,村庄保留着巢湖北岸的“九龙攒珠”格局,早已是多个社交平台的网红打卡景点。
“我们是在网上看到说这边风景不错,今天来了后发现确实名不虚传。”徐萍告诉记者,农村越来越美了,有骑行驿站、书吧、民宿,既保留了乡土气息又不乏现代感。
“年以来,我们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在保留传统古村落风貌的同时,进行道路硬化、照明亮化、污水管网改造等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以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肥东县长临河镇白马社区党委书记宣典胜介绍。
安徽农道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经理张坤明告诉记者,山口凌乡村振兴项目今年五一期间每天客流人左右。随着今年9月民宿和露营地的开放,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游玩,感受乡村魅力。
作为全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位于蜀山区小庙镇马岗村的小岭南每到周末及节假日,停车场总是一位难求。
年,小岭南按照“修旧如旧,留住乡愁”原则,打造具有江淮地区特色的村落。如今的小岭南,农家民宿、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听着稻田蛙声,欣赏漫天星空,一场舒适轻松而又惬意的曼妙旅程随时开启。
在小岭南咖啡馆上班的李泽珍就是马岗村小岭南本地村民,如今她将房屋和田地出租,加上自己工资,年收入在7万余元,“以前我们都是出去打工,房屋闲置、田地抛荒,现在就在家门口上班了,日子越来越好!”
“我们不是简单粗暴地拆掉老房子,而是在老房子原样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开发,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村落的文化内涵。”合肥蜀山生态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平介绍,年,当地接待游客30万人次,庭院经济合作社每户成员增收8万元,解决就业余人。
十年来,合肥以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为重点,奋力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全市农村常住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由年年底的30.7%提高到目前的95.3%。村容村貌持续改善,累计建成个省、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
十年来,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翻了三倍,从万人次增长到万人次,营业收入从11.6亿元增长到70亿元。
特色产业
助力三产融合发展
有效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才能为乡村振兴蓄力赋能。
8月24日,记者来到安徽王仁和米线食品有限公司,新上市的盒装自热酸菜米线带着香味扑面而来。
十年前,王仁和米线没有全自动化生产线,还处于设备调试阶段,当时的年产值万元。十年后,该公司已建成投产4条全自动化生产线,年产值近5亿元。
“十年前,员工只有多人,目前已有多人,产业模式也从单一经济步入了三产融合、循环发展的模式。”王仁和集团副总裁王杰告诉记者,通过二产深加工带动一产、三产融合发展,该集团真正做到“吃干榨尽每粒米,只为一碗好米线”。
十年来,合肥市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五个一批”工程、“”农业产业化企业集群和“”全产业链发展计划,大力开展农业“双招双引”,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
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由亿元增长到亿元,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家增长到家,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家。
合肥注册农产品商标从个突破到1.6万个,涌现了洽洽、王仁和、燕之坊等20个农业类中国驰名商标,合肥龙虾、长丰草莓等12个公共区域品牌获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称号,肥西老母鸡、下塘烧饼、三河米酒等10类特色农产品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商标保护名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突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