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阿克苏市王三街的结对认亲商户在聚餐。
新疆日报讯(记者米日古力·吾周鹏摄影报道)“哥,嫂子的身体好点没有,药有没有按时吃,你要好好照顾她,家里的重活累活咱俩干就行了。”11月24日中午,一走进洛浦县杭桂镇欧吐拉艾日克村亲戚肉孜买买提·托乎尼牙孜家,和田地区财政局干部李时富就不停地叮嘱着。肉孜买买提的安居富民房布置一新,4间房子的墙面印满色彩缤纷的鲜花图案,卫生间、洗浴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房子收拾得整整齐齐。
自治区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后不久,李时富和肉孜买买提结为亲戚。每隔一段时间,李时富就要到肉孜买买提家住几天,坐在炉前灶头拉拉家常,两人的感情在你来我往中日益深厚。
现在,南疆各族群众特别是贫困家庭不同民族的亲戚多了,各族干部群众与结对认亲户相互走动已成为天山南北最动人的画面,民族团结意识已深深植根各族干部群众心田。
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11月25日一大早,和田市拉斯奎镇库勒来克村村民服务中心响起欢快的音乐,自治区审计厅驻该村“访惠聚”工作队队员正在大厅里忙碌着。村民布威萨热·麦提库尔班的女儿这天出嫁,驻村工作队准备筹办一场“高大上”的婚礼。
68岁的布威萨热身着绿色印花针织长裙,外面套一件墨绿色大衣,脚上是短腰皮靴,戴上金耳环、金戒指,满脸喜气赶到服务中心,开心得合不拢嘴。
“我的好孩子,真是累坏你们了,喝点水,休息一下再干吧。”布威萨热拉着驻村工作队副队长项继光的手关切地说。
“我的‘阿帕’(维吾尔语,意为妈妈),别担心,今天您女儿出嫁,我们可是娘家人,婚礼一定要办得热热闹闹的。”驻村两年多来,项继光学会了不少维吾尔语。
“我的好孩子,有你们在,我什么都不担心。”布威萨热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欣慰地看着热闹的场面,对身边的乡亲说: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几年前,布威萨热给家里其他几个孩子也操办过婚礼。那时,村里笼罩着一股“歪风邪气”,婚礼不让唱歌不让跳舞,也听不到笑声,鲜艳的色彩从大家生活中消失了,连婚礼这样的喜庆日子也寂静得可怕。
驻村工作队的到来,改变了这里的一切:村里的土路变成了宽敞平整的柏油路,淤塞的水渠改建成防渗渠,村道两旁装上了太阳能路灯,庭院里立起了蔬菜小拱棚,随处可见的垃圾桶让村子变得干净了……村里的欢声笑语多了,大家上夜校、学文化,现代文明新风吹进村里,婚礼上又有了喜庆的唢呐声和欢快的歌舞。
这不,村里53岁的电工艾尼瓦尔江·阿巴斯也早早来到婚礼现场,拉着自治区审计厅驻库勒来克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王军的手聊个不停。
一个月前,工作队举办了一场优秀村民评选活动,通过村民投票,艾尼瓦尔江获得了第一名。驻村工作队奖励他一辆价值元的三轮电动摩托车,如今他成了村里的明星。
“我的奖品被女儿要走了,她说要参加下一次评选活动,也要力争得第一名呢。”艾尼瓦尔江和王军分享着自己的喜悦。
“哇,这个彩带拱门太好看了,整个大厅布置就像偶像剧里那样浪漫。”村民吐热尼萨·阿部都力克木和几个姐妹惊呼道。
从大厅门口铺设的红地毯穿过彩带拱门一直延伸到舞台,色彩缤纷的彩带将大厅顶部装饰成了梦幻的海洋,彩色气球飘浮在各个角落。
中午13时左右,婚礼进行曲响起,新郎身着一套崭新的西装,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两人手挽手穿过拱门缓缓走向舞台,婚礼正式开始。
布威萨热擦拭着眼角幸福的泪水,感慨道:“女儿出嫁了,婚礼上欢声笑语,她将来的生活一定会幸福美满。”
百年老街续写新佳话
“阿克苏这几年发展不错,人们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要不断提高饭菜品质,必须跟上大众需求才行。”“你说得太对了,现在大家生活都好了,对衣食住行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提高饭菜品质,服务也要跟上。”11月26日下午,在阿克苏市王三街“一家亲”餐厅,娄建波和木合塔尔·阿布都肉苏力说着共同的想法。
王三街在阿克苏无人不知,这条百年老街流传着一段佳话:清末,一位天津客商收养了一个维吾尔族男孩,取名王三。王三跟着养父学习经商和中医,长大后在阿克苏建了一个巴扎,人称王三街。
“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的开展,赋予这条百年老街新的活力。兴隆街与王三街相距3公里左右,经阿克苏市民政局驻红桥街道办事处红桥社区“访惠聚”工作队牵头,兴隆街商户与王三街首批54名商户结为亲戚,目前结对认亲商户共有对人。
如今,以“一家亲”命名的夜市、商贸城、餐厅、蔬菜店随处可见,每个结对商户都有一棵结对连心树、一张全家福照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传统在这里延续。
娄建波和木合塔尔是“一家亲”餐厅的共同发起人,之前两人在阿克苏市各有自己的生意,在“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结为亲戚后,经常聚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发现了很多共同的地方。
“在新疆,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各民族你来我往是很平常的事,我们如今成了好亲戚、好兄弟,应该一起做点有意义的事。”娄建波和木合塔尔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最终以“众筹”方式开了这家餐厅,并决定将餐厅盈利的5%用于帮助当地困难群众。
走进这家具有民族风情的餐厅,写有“生意兴隆”的红色牌匾映入眼帘。当然,这家餐厅最大的特色是由7个民族、88位股东共同创办而成。
每天,“一家亲”餐厅总是座无虚席,无论是来疆游玩的游客,还是本地食客,在这里用餐时,总要到二楼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看一看。这里陈列的多张图片、多本图书、30多件文物,静静讲述着生活在新疆这片热土上的各民族休戚与共、共同发展的感人故事。
这种感情会一直延续下去
“作业都做完了吧,今天要上的课都提前预习了吗?”“做完了,功课也预习了。今晚你到我家一起做作业吧。”11月26日一早,疏勒县第二小学六年级八班的胡怡佳和谢伊代·麦麦提艾力手拉手往教室走去。
疏勒县第二小学有维吾尔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塔吉克族等多个民族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胡怡佳和谢伊代就在这所学校上课,两年前两人成了同班同学,在学校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结成对子,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疏勒县第二小学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全校55个班的名学生都结成了对子,老师彼此也结为亲戚。
“今天下班,我要到你家吃饭,想吃你做的炖鱼了。”课间时,教师阿瓦古丽·阿布都瓦依提跑到侯莉身边说。
双眼皮、长睫毛,卷卷的短发衬托得侯莉格外精神,一眼看上去长得很像维吾尔族。“我是土生土长的疏勒人,小时候左邻右舍各民族都有,大家在一起生活、工作,时间长了长得难免也像起来。”性格开朗的侯莉笑着说。
侯莉从事教学工作已有22年,阿瓦古丽刚来学校的时候,对如何开展工作一筹莫展,侯莉毫无保留地向她传授经验,两人成了好朋友。阿瓦古丽喜欢到侯莉家“蹭饭”,课余时间两个人相约逛街、看电影、吃饭,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姐妹。
“我姐做饭太好吃了,尤其喜欢她做的炖鱼,所以经常去她家‘蹭饭’。”阿瓦古丽捂着嘴笑起来。
上午两节课后是大课间,孩子们纷纷跑到操场上玩。“我说一、二、三的时候,我们一起抡绳子,这样才能抡得高,大家才能都跳进来。”丁紫璇对搭档麦苏提·麦合木提认真叮嘱。
丁紫璇和麦苏提两人的妈妈以前就是同班同学,如今他俩也是同班同学,在学校开展的“手拉手·一家亲”活动中结成了对子,两家人的交往更为密切。
“无论是我们那一代,还是孩子这一代,各民族在一起学习、生活、工作是常态,我相信,这样的感情会一直延续下去。”麦苏提的妈妈古丽娜·吐尔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