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大变样了!”
买提托合提·斯迪克刚采摘完棉花回家,幸福的笑容挂满了脸庞。年,脱贫攻坚的工作队走进了村子,他一分钱没掏,就住进了安居富民房。现在,他靠种地和外出摘棉花一年收入近3万元。
类似的脱贫故事,每天都在新疆和田地区上演。近年来,扶贫政策全面发力,-年,全地区累计实现15.71万户、64.2万贫困人口脱贫,个贫困村退出。
南枕巍巍昆仑山,北接浩瀚大沙漠,和田,这方蕴藏玉石的宝地,在决胜脱贫攻坚之战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住上新房子生活大变样
走进和田县罕艾日克镇尤库日罕艾日克村,新农村的气息扑面而来:道路整洁干净,路灯排列两旁,房前屋后种着果树,家家户户养牛、养鸡、养羊,别有一番风光。
“来看看我的新房子!”古力阿吉罕·斯马依力把我们迎进他的小院。水泥砌的门脸修葺一新,新屋对面的黄黏土泥块诉说曾经的故事:一年前,古力阿吉罕还住在年久失修的土坯房里,现在老屋子腾出来养鸡,后院一大片空地种上了果树。
“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的最基本要求。和田地区用“过筛子”的办法,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摸清突出问题,实施冲刺清零活动。
一年时间,各项重点领域冲刺清零:
40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今年起实施,11.3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强化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建立控辍保学清零台账,孩子们放心念上书,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到校率、巩固率均达到%;
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补充医疗保险相结合,95%的报销比例使人人都看得起病。
“村里能体检,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50岁的买提如孜·日孜买买提回忆,以前的村子风沙漫天、道路不通,去趟巴扎(集市)都得走上半天。现在,每家每户住上了新屋,有了养老保险和医保,致富也有了门路;村子通了电,修了硬化路,接上了互联网。
“今年我已经脱贫了!”靠着养牛、流转土地分红,买提如孜一年能挣2万多元。提到如今的生活,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发展好产业就近能就业
在巴依买来村的阿卜杜·赛买提看来,现在的村子和以前相比大不一样。
“以前,家家户户都有人没事做,闲着晒太阳。现在,大家都出门挣钱。闲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
金秋时节,新疆迎来采摘棉花旺季。阿卜杜摘完棉花,带着元工钱回家,准备给家里添一辆农用车。平时他在村子附近的养殖合作社干活,一年靠务工就能挣2万余元。加上养鸡近1万元的收入,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
走出家门,务工致富。和田地区提出“转移就业5万人”“短期季节性务工15万人”的目标,加快推进跨区域转移就业和就近就业。
“村民外出的积极性高,远至广东、江西,近至地区之间转移。只要收入高、有保障,都愿意走出去。”洛浦县恰尔巴格乡库木兰干村第一书记李霆说。
就地就近一批,省内转移一批。今年1-9月,和田全区转移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15.46万人,贫困人口转移7.19万人。
“有了稳定收入,生活当然越来越好。”和田中泰服装股份有限公司的厂房里,玛依努尔·马托依提熟练地操作机器拼接衣服。此前,她没有工作,全家4口人靠着6亩地维持生计。今年1月,中泰建厂的消息传来,她立即报了名来上班。
“这里的环境好,伙食好,同村的姐妹都愿意来。”玛依努尔说,有了工作,光今年就攒下了元,家里人再也不用为吃什么发愁了。
如今的和田,各县有龙头企业,乡有规模企业,村有卫星工厂,户有小作坊。“哪里都能工作,不如在家门口干活。”在县城打工的阿米尔·帕米提,今年选择回到家乡帕尔其村的一家床上用品厂,一边干活一边学习手艺,和媳妇一个月工资共近元。半年来,他的技能突飞猛进,湖南的师傅周鑫开着玩笑说:“手艺越来越熟练,徒弟要超越师傅了!”
产业和就业,已成为脱贫攻坚的主渠道。和田地区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根本之策,一边加快推进纺织服装、电子组装、食品加工、鞋袜、箱包、假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一边实施农牧特色产业提升工程。
“必须保证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人稳定就业。”和田地区扶贫办副主任朱海龙说。随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民成了股东,当上了工人,贫困群众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达成了长期稳定增收。
行走在洛浦县多鲁乡,产业园和合作社一个接着一个。鸽子养殖、食用菌培育、玩具加工……龙头骨干企业形成主导产业集群,与贫困户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联合体+基础户+贫困户”的五方联合体,统一品种、统一饲料、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保护价收购。仅洛浦县和天下鸽类有限公司,通过在6个深度贫困村建立鸽子养殖专业合作社,促进规模化养殖,就带动近名贫困人口增收,其中人年人均增收元以上。
和田地区以进驻大中型规模企业为载体,年以来,引进纺织服装、鞋袜制作、箱包、电子装配、玩具制作、畜禽养殖等企业家,卫星工厂发展到个,农民合作组织达到个,带动就业10.58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就业4.71万人。
产业多,用工旺,如今的和田成了投资的沃土。“两年来,到和田的人越来越多,不少老乡来电咨询这边的情况,大家都跃跃欲试。”中泰服装股份有限公司厂长杨春说。
“来之前,我还担心这里的条件不好,没想到这里的环境安全,社会和谐。”在和田县鑫澜鞋业有限公司,从浙江到和田考察的俞林松对当地的投资环境十分满意。“和田的用工成本低,奖补多,政策好。我准备从总厂引资,过来投资办厂,在当地的支持下,1个月就能开始生产。”
培训学技能致富有奔头
于田县科克亚乡的阿不都沙拉木,是最早尝到技能培训甜头的人。之前靠种地过活的他,前几年尝试开小卖部、开零件店,收入都不高。年,阿不都沙拉木参加了手扶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学成之后,他下乡帮人驾驶,挣了钱、脱了贫,自己贷款买了3辆拖拉机,当上了小老板。
“数牛就是数钱,挣来的钱都买了牛!”阿不都沙拉木说,家里的牛圈里有13头牛,按一头牛能卖1万元计算,已是笔不小的积蓄。
年是和田地区的“全民培训年”,全地区以全民培训和企业实训“双培训”为抓手,持续加大国语、技能、法律、政策等方面的培训。全地区建起8个农牧民培训基地,设置汽修、电焊、厨师、裁缝等37个培训工种。
旺特布隆村的吾布力·阿力木,原来是在乡里做工的“打工汉”,年初经过培训学习了果树嫁接后,成了全村的“香饽饽”。
“以前,我连汉字都不认识,经过培训,现在每天走门串户,帮老乡嫁接核桃。”吾布力说,现在他的收入按天算,每天元。在他的鼓动下,不少村民纷纷报名,参加乡里的技能培训班。
“从生活到技能,村民们经历了太多的变化。”多年活跃在基层的和田县人社局就业科干部玛丽娅说,有秩序、有规矩、有想法是维族村民的最大变化:学会了技能,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可持续脱贫的内生动力,现在的维族群众肯就业、想就业、盼技能,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以前,我们安于现状,觉得这样的生活也不错。经过培训,接触到更多的专家、课本和技术,有了想要变好的想法。”在乡村的马路旁,吾布力拿着一根西红柿枝干用手比划。“放在1年前,一棵西红柿只结几个果,学了嫁接,上结西红柿,下结土豆,一家人吃都吃不完,多的还能卖钱。”
在和田,“劳动创造美好,脱贫致富光荣”“坚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想深入人心。各地、县、乡村开展脱贫攻坚专题、典型事迹、两会精神、惠民政策等宣讲4.2万场,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大家都想学,都愿学,全地区掀起了全民学技能的热潮,观念悄然转变。”和田地区人社局党组书记林志勇说。
今年以来,全地区共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10.1万人,就业率达到90%,家家户户都有《农村种植技术指南》《农村养殖技术指南》《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家企业以上门培训、定岗实训、“师带徒”以干代训的形式,吸纳实训群众3.3万人,逐步成为当地生产的生力军。
钱包鼓了,日子美了。“以前的日子挺苦的,现在好了太多。”尤库日罕艾日克村的麦拉云苏普·喀日,通过技能培训,从一个村头的“无业游民”,变成了擅长做拉面和抓饭的“产业园大厨”。他的月收入近元,推荐妻子外出长沙务工,每月收入元。今年,家里新盖了房子,两口子还计划年底买新车,添家具。
“我有一个心愿,就是开着新车去北京,看看天安门。”从小耳濡目染“库尔班大叔”故事的麦拉云苏普感慨,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自己也不会这么快翻了身。
摒弃落后,不等不靠,积极进取,和田人民正阔步走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