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出去工作了,每个月元的工资,一年收入是过去的好多倍,日子是越过越好了。”11月21日,和田市吉亚乡库塔孜买里村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托合提麦威罕·图拉一边打理着家里的小菜园,一边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如果说,托合提麦威罕成为贫困户与她的懒惰有关,那么,摆脱贫困走向致富路就与新疆工程学院驻和田市吉亚乡库塔孜买里村的工作队与村“两委”有关。
坐落在距离吉亚乡1.5公里的这座小村庄,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1亩,依靠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很难实现脱贫致富。近几年来,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村民通过发展养殖业、林果业提质增效、外出务工、就近就业等方式,摆脱了贫困。
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库塔孜买里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依然艰巨。为了能够进一步巩固村里的脱贫成效,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开始探索出路。
挨家挨户入户,一个一个了解村民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并登记做台账,是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的基础性工作。一边了解村民近况,一边解决他们的困难诉求,以真心换真情。
“要做好脱贫工作,群众工作,必须用心用情,真心真情去做,否则,难以赢得老百姓的信任,效果就更达不到预期了。”新疆工程学院驻和田市吉亚乡库塔孜买里村的第一书记黄平说。
在入户过程中,工作队与村“两委”发现,村里有部分贫困户通过就业挣钱,但是效果并不好。“村民想致富的意识还是有欠缺,大部分都是今天挣钱,明天花光,没有上进心的比比皆是。”黄平说。
于是,遵循“宜农则农、宜养则养、宜加则加、宜商则商”原则,按照村民实际情况,精准分类,能就业的,高质量就业;能发展养殖业的,大力发展养殖业;能发展种植业的,从核桃提质增效着手,按照人人都要有增收渠道为目标,工作队与村“两委”干部开始忙碌起来。
为了解决村民思想上的懒惰,从教育宣传开始着手。周一升旗时宣传、大喇叭宣传、入户宣讲、针对性的辅导,不断激发村民“我要脱贫致富的”思想觉悟。
与此同时,为了给村民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工作岗位,工作队与村“两委”干部以乡镇为核心,从近到远,一一对接企业、学校、扶贫产业园等,寻找工作岗位。
几个月下来,村里能就业的基本都已就业。但还有一部分妇女,孩子、老人、土地成了心里的牵挂,无法安心就业。
由于土地少,季节性耕种,所需时间少,就采用托管的方式,集中由几个村民代为耕种;村里建立起来的托儿所,很好的解决了学龄前儿童托管问题,还解决了几名贫困妇女就业问题;实在离不开村的若劳动力,则在村里安排公益性岗位给予安排解决,让他们在村里也有能就业,也能挣上钱。
曾经的麦麦提艾力·麦合木提因为缺乏技术,四处打零工挣钱,日子捉襟见肘。现如今,自己在距离村并不远的新疆交建集公司建材有限公司上班,管理水磅房,每个月有元稳定收入;妻子塔吉妮萨·纳依普当民兵,每个月也能挣到元。勤奋的麦麦提艾力很快就有了一笔存款,再借助小额贷款,购进了6头牛,10只羊。如今,麦麦提艾力的生活过的红红火火。
“孩子有托儿所、牛羊有可以托养的合作社,就连种地都可以找人代替。自己挣了钱,这日子美滋滋的。”麦麦提艾力对记者说。
截至目前,库塔孜买里村已经实现就业全覆盖,其中,稳定就业的占到了86%,灵活就业的占16%。
如今,库塔孜买里村老百姓,已经实现了一户就业和一户多人就业。下一步的规划,黄平已经成竹在胸。他说,未来工作队努力的方向就是让村民一步步实现稳定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实现高质量就业。与此同时,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和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给结合起来,着力稳定和增加贫困户收入。
塔吉妮萨牵着自家的牛,满脸的喜悦。(古丽阿亚提)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