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于传统家具的器型思维源自古人对自然和人类的深刻认知。换句话说,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中国古典家具的核心审美。
在坐具当中,凳子一开始是由马扎演变而来的,在凳子上增加靠背和扶手就演化为椅子。明清时期的凳子形式很多,有大方凳、长方凳、长条凳、圆凳、五方凳、梅花凳等。方凳中有正方和长条两种。方凳可以与方几、方桌搭配使用,在古代众多家具里面是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凳子在结构上,一般采用的是框架结构,但是也有采用传统箱形结构的凳子,有托泥与壶门构造。凳子的面心板也是花样百出,有影木心、硬木心、木框漆心、还有藤心,大理石心等等。在功能使用上主要可分为书房凳、餐凳、琴凳、梳妆凳等。
此大红酸枝软屉长方凳原型取自《明式家具研究》一书中的无束腰直足直枨长方凳,一比一复刻原物,全器精选大红酸枝高油密老料。此凳无束腰,边抹素混面压边线,面心为软屉,素牙子起边线,牙头有小委角。足材外圆里方,也起边线。直枨正面一根,侧面两根,起到加固作用。
《道德经》阐述的美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对比之下,才知道美的可贵。“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明式家具中更是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