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产业博览会:表面热闹,其实很乱_食品展览会报道_产业经济
“2004北京国际保健产业博览会”于5月16日在北京国际展览馆举行。在本次展会上,发现:参展商各显身手,推销产品的手法可谓无所不用,拥挤的人群也都个个满载而归,大包小包不堪重负。然而,在这种表面热闹的场面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大的“成功”呢?
宣传大战彰显信誉缺失
“保健行业是靠宣传起家的”,这成了市场上人所共知的“秘诀”。在这次展会上,宣传艺术可谓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一进展厅,发现几乎每一个人头上都贴有一个椭圆形的绿色药贴,好像展会的标志性牌照一样醒目,引起了众多参观者的兴趣。而在这家代理商的展台周围,络绎不绝的人群在接受商家免费发放的药贴,还有很多人驻足询问。相比而言,其他展台倒显得门庭冷落了。“大量发放这些药贴,您不怕赔钱吗?”问正忙得不亦乐乎的产品负责人。“我是为了让大家相信我的产品质量,赔钱不赔钱,现在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为了扩大自己的声誉,很多参展商在宣传上可谓费尽心思。一位香港的保健品厂商派了强大的阵容参展,为展会带来了印度舞等各种舞蹈表演,为展会增添了更多的活力,围观者也看得津津有味。这家公司的经理向表示:“带来这样强大的阵容,其目的就是为了扩大公司的影响力,在很多展会上,我们都是这样做的,不然,消费者都不知道你的产品,怎样相信和购买你的产品呢?”这位经理很为自己的点子自豪。
据了解,目前国内保健品概念外延太大,导致进入门槛偏低,批准上市的保健食品几乎都是“第二代保健食品”。所谓“第二代保健食品”,只需要做功能试验,验证产品具有功能效果即可批准生产。而“第三代保健品”则要求明确产品的功能,同时也需说明产品的作用机理。可见,展会上挖空心思向人们展示产品功效的商家,却无形中“漏了马脚”。
与参展商的态度相反,展览会组委会负责人聂秀英却对说:“为了增强和表现我们的实力,这一次展览会我们没有把广告宣传放在重点,展会的宣传做得太滥了,没有人相信你,所以我们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召集我们的专业观众。”
行业信誉影响了展会质量
展会作为交易行为的集中地,是交易双方彼此展示和推销自己的良好时机。如果彼此抱着怀疑的态度交流,那么这种机会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
20世纪90年代中期,保健业曾一度被称为“朝阳产业”,以保健食品为主的一批企业迅速成长壮大,三株口服液、红桃K等曾让人们耳熟能详。但是,由于第一批保健企业急功近利的市场发展观,使得这些企业在攫取了“第一桶金”之后,就很快销声匿迹了,从而也为以后的保健品市场制造了一个混乱的起点,使其市场信誉度急剧下跌。市场的混乱直接导致2004年3月份原保健协会的更换。由此,保健业市场的发展陷入了最低谷。
行业信誉受损,直接影响到展会的质量。聂秀英说:“很多参展企业不远千里来到北京,就是想看看展会的质量再做决定,当他们发现展会组织得不错时,就临时决定参展,所以,在我们预计展位之外,又多出很多展台,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展会的秩序”。
一些参展厂家也对讲:“虽然来参加展会的人不少,但采取观望和询问态度的人比较多,展会效果如何,现在不敢说,要在以后才能看出来。”很多厂商的脸上,是谨慎而略带忧虑的神情。
事实上,保健品行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花样”不断翻新,但由于保健品换代频繁,缺乏有品牌、有实力的产品,缺少行业“老大”,消费者的信任更是找不到“载体”。这一点也成为影响展会效果的重要原因。 “保健品太多了,很多都没有见过,不敢买,也不知道该买什么。”一位母亲在为儿子挑选保健产品时,显得不知所措,一天过去了,惟一的收获,就是拿了一堆宣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