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这20多年的玉石市场,翡翠、松石、琥珀、南红,包括和田玉在内,不少玉商因此致富,也有许多收藏爱好者以此资产升值,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但几家欢喜几家愁,必然也会有人由于经营不善而亏损,有人因听信炒作者的一面之词而投资失利。
所以在我们对于和田玉的认知日渐成熟后,还是要对相关的言论加以区分,至少要做到兼听则明吧。比如近期网络上大肆鼓噪的糖色和田玉,这里面的猫腻就不少。
糖色专指和田玉上因氧化铁、锰,或者氢氧化物的沁入而产生的锈色区域,其色彩可由浅黄到中黄,再到棕黄,直至黑褐色。而“糖色”一词虽然一直流传甚广,但它被行业规范认可仅是最近一段时间的事情。
而糖玉一词,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专指糖色部分不低于总体量85%的玉石,否则仅可以“糖白玉”、“带糖色青白玉”等白词呼之。这与仅需要黑色占比达到30%以上便可以认定的“墨玉”差距颇为悬殊,制定相关法规者似乎暗藏着什么玄机。
按照颜色划分,和田玉的糖色可分为黄糖、红糖、黑糖等品种。而它不仅可以出现在我们常见的白玉与青白玉上,和田玉的黄口上也常见糖色,各地所产的黑青、碧玉上也偶见糖色,只是有时因其底色太暗,不易发现罢了。
同时,青花和田玉上也会有伴生糖色的现象。而且糖色不只出现在新疆所产的软玉之上,俄料、岫岩所产的广义和田玉中也普遍存在糖色现象,而前几年热度甚高的青海藕粉料,实质上就是一种非常淡的糖色。
提及糖色,以前的言论往往将焦点放在且末所产的糖白玉山料上。论其优点主要是油润、细腻、老熟不输和田子玉。参玉也确实见到过这种水平的山料,但它们一般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底色多不怎么白,应该属于青白玉系列。其二是有此玉肉,多数被别有用心的造假者做上些皮子,冒充子玉销售获得高利了,还有多少人会以其本来面目出售呢?
那么问题就来了,今天直播间里海量放漏,主播们大放厥词的又是哪种糖色和田玉呢?经我观察,其多为玉质疏松,全凭加工后期人为煮油炖蜡给消费者油润错觉的劣等品,其显著特征为糖色占比高而均匀透彻,色彩浓重,经常能见到全糖雕成的手镯与巧克力等物。
按照一般人的逻辑推理,既然我要买的本就是糖玉,那么当然是糖色越深,糖色越多越好啦。但事实上恰恰相反,这还要从和田玉糖色的成因说起。与碧玉、黄口、青花不同,和田玉的糖色是在玉石生成之后因外界物质沁入其矿物颗粒之间的空隙而形成的次生色。
这也就是说糖色渗透得越充分,其玉石本身的微观结构也越是疏松,而这一成色机制与翡翠中的皮色黄翡基本一样,两者的评价标准可以相互借鉴。例如真正堪称糖玉中上品的且末料当属业界一致认可的“糖包白”。
其特点是外围的糖色大多仅是薄薄的一层棕黄色又晶莹剔透,还给人一种粘稠感,几乎与手工精熬的糖稀一模一样。详加体会便不难揣摩出生成这一状态全是因其玉质过于坚韧紧致,尽管外来的氧化铁等物质费尽心思的钻营,这玉依然是刀枪不入。
参玉前述的这般评价标准当然会打翻不少专伺兜售劣质糖玉者的骗财美梦,他们也会搜罗出些理由来证明其推销的都是玉中琼瑶。但我是个一贯爱用事实说话的人,我们不妨联系产状,探明玉石的糖色部分是不是像笔者所讲的那样不堪。
只需要粗略统计就不难发现,糖色出现在山料阶段非常普遍,而到了山流水、戈壁料上,一般也就出现在其边缘区域,而到了子玉中糖色则极为罕见。以至于笔者在业内颇具影响力的一位师兄也曾经错误地声称“糖玉无子料”。形成这一怪异现象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在山料阶段就轻易就被外来物质击穿的糖玉多数经受不住高山深谷、激流险滩等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在途中都被淘汰掉了。
当然这一参玉自创的理论也尚存有一个小瑕疵,那就是黄沁子玉,但这东西是在入水之后才成色的,而且其成色过程非常复杂,我们姑且留待它日详加分析。
讲了人家那么多坏话,还是要公道的说上一句,糖色和田玉到底值不值得买呢?我倒认为肯定没人相信歪理邪说,傻到拿糖玉来当自己的收藏主项。但作为和田玉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价钱不高的前提下,购入颗小标本也未为不可。
至于怎么挑选,那自然还是要正本清源,以玉质为根本,选择质地上成,略带糖色的良玉为佳。而那种铺天盖地的全糖色,又或者是容易引发密集恐惧症的“麻糖玉”,别听叫卖者如何赞不绝口,你去看看哪个收藏家手上有这东西?又有哪家正规博物馆用它们当镇馆之宝啦?心中也就有些计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