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与翡翠是业内公认的两种名贵玉石,不同之处在于翡翠色彩斑斓艳丽,更易吸引人眼球,商业价值也更高。和田玉的外表则要含蓄得多,虽难令人一见倾心,但它的历史文化更为悠久,也更容易令人着迷而成为有点恋物情结的收藏爱好者。与之相比,尽管女性可能会大量地购入名贵翡翠作为珠宝装饰,但却极少有人将其纳入收藏范畴。在诸多的博物馆中我们多见的也只是以和田玉为基材的玉器藏品。
最初大家都仅是打算跟随潮流,买上一两件和田玉解解闷儿的,谁知一入此坑深似海,一发不可收拾地被其俘获,近乎着魔的化身收藏爱好者,但如果真想精于此道,尚需迈过几道门槛。
(一)网红品种
有意无意间,今天的我们都逃不过网络宣传的诱导,和田玉消费也概莫能是。仅需回顾前几年的市场行情就可看出些端倪。昔日一众平台上吹捧的,比起和田子玉也不遑多让的“米达料”、“鸭蛋青”、“粉青”、“瓷白”、“藕粉料”,时至今日它们又身价几何?买过的人在新鲜感退去后是仍然佩戴,还是早就将之雪藏于橱柜之中啦?
时间在多数情况下都可淘洗掉泥砂,经得起它的考验方为真金。当然那些平台花样翻新,及时的更换上了“95于田料”、“戚家坑老料”等名词,可是他们所在售的依然是自己都搞不清楚来路的各色山料。与此相似,目前市场上以塔青之名售卖的也多为青海黑青、广西黑青,反正你也无法通过科学检测证明其产地,不骗白不骗。
另外沙枣青与*沁子玉近几年在网络上也可说是风头无两,沙枣青是至今也无人能准确认定,主播们干脆手执直闪石大杀八方。*沁子玉则是以“*浆石”、“水石”、“唐河玉”顶坑。
同时八棱珠、回纹珠、山*、翁仲、司南佩、刚卯等形制也在和田玉领域中窜红,可惜多数人并未对其加以深入研究,以至于闹出不少关公战秦琼的笑话来。
(二)产地、产状、品质断定
别怪我老生常谈,哪里的玉?是子玉、山流水、戈壁料还是山料?其玉质到底如何?真能清晰明确地回答出这些问题的人能有多少?别说是咱们这些爱好者或是商家,就是那些长期在电视上抛头露脸的专家也经常讲得南辕北辙。和田玉这门学问,仅是物质层面就要下一番苦功,又要有一定的机缘才能入门。
(三)性价比
看懂了上述这些品质问题,我们又常落入“性价比陷阱”,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教条地将玉石划分为“一度白”、“二度白”。诚然这在初期方便人了们评价玉石白度等级,但自然界中的玉有青、*、灰等色彩倾向,而且色彩本是连续渐变的,即使是一颗子玉,不同区域的色彩往往也存在微妙变化,如此呆板地划分等级是不是过于迂腐了呢?如果这种划分值得信赖,那何不推而广之,将油性、糯性、脂粉感、老熟度依样照搬,也分为几个等级,和田玉难以定级定价的千古难题岂不就此解决啦?
另一种体现就是对子玉以克论价,除此以外我真的不知道还有哪种收藏品像它一样,当作萝卜白菜一样,童叟无欺的用称盘来交易。收藏品我们看重的是基于材质之上的文化历史价值,甲骨文的基材不过是龟甲兽骨,宋明才子的字画不过着于丝帛宣纸之上,再名贵的瓷器说到底不过是由高岭土、石英、滑石等凡物烧成,真要以重量计价,罗浮宫又不知价值几何?
盲目地追逐性价比往往终落得手上一堆和田子玉垃圾的下场,单个看哪个都捡到了便宜,可惜一件精品都没有,贪贱吃穷这种恶趣味切不要带入到和田玉收藏中来。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半筐,从长远上看这才是收藏界的不二法门。
(四)非新即古
和田玉收藏圈中还有个怪异现象,就是多数爱好者泾渭分明地构成了两大阵营。一派专注新玉,他们常说古玉多己糟朽又有什么好玩?另一派则只买古玉,他们多认为新玉缺少历史,没文化的人才玩呢!
实际上和田玉贯穿人类文明数千年,对它的过往一无所知就如同要对某君委以重任,而不做基本的身份背景调研,不走完整的组织程序。嫁个女儿,连对方的籍贯、家境全然不做内察外调,您就不怕自己的女婿家住福陵山云栈洞?
同样自称精通十八般古玉,却连韩料、俄料与塑料都分不清的也大有人在,不以材质为基石,就整日地高谈阔论什么红山、战汉,那也必是脚不沾地的空中楼阁。所以和田玉收藏既要以空间坐标为参照,也少不得时间轴的指导,新玉、古玉都是玉,也均要研习认知。
(五)大师解百*
反正不差钱,专买名家雕刻的和田玉,那总算有质量保障了吧?这似乎也是和田玉收藏的捷径。可惜如此一来你少了学习相关知识,探索玉文化过程中的乐趣。而在目前的市场上伪冒名家出品的玉器、伪名家、名家工作室出品这些问题就像洋葱一样层层设障。更何况如果你去细扒部分名家的履历、师承,可能雕工技艺真的不错,相关知识也足以应付商业运营,但有些人的职业操守,大家还是点开最下方“红皮白肉”那篇文章的链接看看吧!
如果你还为上述这五种情况遮目,那只能证明您尚待机缘参破和田玉收藏的迷雾,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希望诸君博采众家之常,入手美玉,早日步入和田玉收藏的殿堂。
阅读下一篇——惊爆!玉雕大师手上价值数亿的红皮白肉籽玉居然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