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功能
阎英明
上
一、玉*与人*
玉,是石头。但它是美石,连城之价的高贵之石。这里,先讲个众所周知的故事。说是突然有一日,大天塌了一角,洪流自天而降,倾刻就要灭绝人寰。就在这时候,人类的母亲神女娲,为救千秋后代,不惜一切,迎难而上,急招天下众石炼五彩石补天。后来,天是补上了,可炼就的五彩石还有剩余,母亲神女娲觉着无用,就信手扔下尘界。一石生出了一个美猴王,演义了一场大闹天宫的故事和保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另一石落地变为玉,让一个多情公子贾宝玉衔而出生,演义了一个个缠缠绵绵又生死别离的故事。这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西游记》和《红楼梦》。
小说故事自然离不开虚构,自然不能佐证历史,但玉具有灵*之说,还见于唐五代杜光亭的记载。杜光亭在《奇异记》中说:“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视之色碧,正视之色白。”岁星之精灵乃岁星之*,岁星之*化为玉,玉乃并获精灵,并得其*。有了*灵,玉就成了活物,于是“侧视之色碧,正视之色白”。真正的美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静物,而是渗透着“行”和“动”的灵气,而是闪耀着形彩多端又潜藏着神秘的蕴含。她聪慧,她拥有与人类相同的思维和意象。再进一步说,她也许具备着人类所不可比拟的、大大超出自然规范的一种感动力和凝聚力。面对一块真正的美玉,只要你能认真、投入的读她,必然激发你的艺术灵感,必然为你讲述,你所思考的、你所需求的一系列的故事。每达到这一境界,玉和你一同升华,一同忘我的飘飞。
“万物有灵”之说,始于上古先民。在他们的心目中,自然万物本身皆蕴藏着固有的生命潜能,皆有着与人类相同的灵性。而作为生命本源的“灵性”和神性生命力量,则弥漫于各类物质之中,通过与人类的接触、感应与人相互切磋。于是,原始的宗教信仰,应运而生。在这种宗教情结的驱驶下,先民们需要努力营造出一种充满灵性的神秘氛围。而这种神秘氛围的营造,最好最管用的方法莫过于待玉弄玉了。大约,“万物有灵”中的“万物”,唯玉的“灵性”,体现得更直近,表达得更丰富。因此,先民们不仅崇拜玉,且在祭祀其它神灵时,必须启用玉,必须依赖玉,以寄托他们对神的虔诚。先民们之所以,以玉贿神,以玉祈福,以玉辟灾,就充分显示出人*对玉*的理解,充分显示出玉*和人*的紧密沟通和密切合作。由此可见,玉在精灵万物中的重要位置。同时,也可看出,玉*和人*共存中的直接意义。
二、玉与葬丧
《红楼梦》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一号人物贾宝玉--两字两含“玉”:二号人物林黛玉--也有一字含“玉”。一号人物贾宝玉,不但取名浑身带玉,而且,还让他衔玉而出世--先有玉而后有人--“玉”带着“人”投胎人间。很明显,贾府最高贵的公子哥,以他为中心而演绎出一部震惊古今中外巨著的“红楼”主人,却是在“玉”的指导下开启生命的,却是在玉的指导下终结故事的。
《红楼梦》中,玉能指导贾宝玉出生,有虚构的情节,也许并不可信。而《木草纲目》说,玉能“安*魄利血肺”医治男性阳萎;《*帝内经》、《唐木草》和《神农本草》均称,玉可“安*魄,疏血脉”提高人的生育生殖能力等,这些理论就不属枉说和虚构了。《本草纲目》、《*帝内经》、《唐本草》和《神农本草》都是古代医学经典,其理论,直到今天,都是十分权威的,都对现代乃至未来的医疗利用和开发,起着重要作用的。
古代人如何把玉材入药,如何把玉药配制到胎儿受孕成功、胎儿成熟并健康降生人世,均没留下具体的土单验方和秘诀。没有注明。受孕药方中需碧玉几钱,或岫玉或某某玉几两几钱?也没注明。保胎药用的是独山玉、和田玉还是绿松石?具体如何泡制这些玉药材,如何适材适量的使用这些玉药材,都没具体记载。具体病情具体对待,想必是这些著书的专家们行文不便。当代的医师们如何让玉材入药,更与古代人不同。当代的科技手续高明,能让其分解,能让其化合,能从中寻找适应治疗病人病情所需的微量元素的。决不会信手抓一把玉块,就可凑效的。究竟古人和今人,怎样科学的合理的让玉材去指导生殖去保障生育,在这里很难说清楚。就留给科学家们和医学专家们,去说清楚吧。
玉对于死亡后的指导理念的诞生,起自于人类由自然宗教向伦理宗教转变的过度时期。自然宗教时期,人类面对死亡,只是恐惧,毫无回天之力,只有祈祷神的保护。到了伦理宗教时期,先民们才从无奈的茫然中,寻找到了两条捷径。一是要长寿,这就导致了古代社会炼丹的兴起。二是死后祈求尸体不腐,以延续富贵安康。
此两条捷径路,第一条,经秦始皇、汉武帝之类的帝王们都验证过--此路不通。秦始皇食用过大量的仙丹,到底是死了;汉武帝也食用过大量的仙丹,到底也死了;还有许多帝王豪臣们都食用过仙丹,到底也都死了。
第二条捷径路虽也不怎的捷径,虽也不是灵丹妙方,但经出土文物考证,却还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不过,随玉而藏的尸体,仅只减缓腐烂,是否永“保”不腐,有待考证。
目前,南阳已出土的早期葬玉有:琀、牌、鼻塞、俑、动物及禽畜。琀,《说文》曰:“送死口中玉也。”牌,方形片饰。此方形片饰,与“瞑目”有关。牌的表面饰有兽面纹或云纹。均有孔。鼻塞,呈牛角状,前段尖圆。《抱朴子》曰:“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不朽。”此后为九窍塞之一的鼻塞,属鼻塞较早的典例。俑--人,一种雕琢成立体形俑,或站立,或前跪,正面雕刻成人形,仅刻嘴、鼻、目、形似楚墓中出土的木片俑。动物和家禽均立体琢雕,有羊、狗、兔、龟、禽等种属。
后期的葬玉主要有:九窍塞。玉含和玉握手,最豪华的当属金缕玉衣。另外,还有奔马、玉熊、玉辟邪等。
玉衣.玉制的葬服,又称“玉匣”或“玉押”,是用金丝或银丝将上千块小玉片串联而成的衣服。相传可以保存尸体不腐。
这种葬制始于春秋、战国,盛行于两汉,多用于君王、贵族、后妃。至魏文帝时明令禁止,其后就绝迹了。至今发现最典型、最完整的玉衣是河北满城出土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金缕玉衣”,每具用多片小玉片以金丝串编而成。
这种玉衣旧时也有出土,因不知是玉衣,一些小玉片也在文物市场出现,呈长方形或梯形,四周带有小孔,大的长10余厘米,因不知为何种玉器,当时乱定为圭或生产工具。
玉衣的具体制作方法,是把玉石琢成各种形状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级不同采用金镂、银镂、铜镂连缀而成。玉衣包括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几部分。
从年在河北邯郸郎村汉墓中发现象氏侯刘安意的穿孔玉片开始,到年底为止,相继共发现玉衣22套以上,其中有5套保存比较完整,可以复原。
至今所出土的玉均为汉代,可见,玉衣葬盛行于汉朝。
玉塞,古玉器名。已知在汉代有九窍塞,即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上九孔窍的九件玉器。
汉代盛行以玉器填塞死者九窍之风,称为玉塞,又分眼塞、耳塞、鼻塞、口塞、肛塞、生殖器塞,目的也是为了保护尸身。
这9件玉器在河北满城两座汉墓中都有出土。九窍玉塞为耳塞(2件)、眼塞(2件)、鼻塞(2件)、口塞、肛门塞和生殖器塞。
古人以为用玉件塞死者孔窍能不腐朽。东晋葛洪《抱朴子》:“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这同玉衣也能使尸体不朽的迷信说法是一致的。
最完整的“九窍塞”,见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当然,不同墓穴出土的眼、耳、鼻、口、肛门等塞玉的形状各有不同。
含玉,古玉器名,即为含于死者口中的葬玉。“含”亦作“晗”,有的书上还称“押舌”。古时入殓时入在死者口中的玉。由于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故与“含玉”不同。
玉件含于死者口中,此风商代即有,直至近代还偶有发现。汉魏时常用的含玉是玉蝉,在此前后或用碎玉及其他玉件。
《周礼·天宫·天府》:“大丧共(供)含玉。”大丧,指皇帝丧。其余则有含璧、含珠、含瑁、含米、含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
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死者口中就含有贝。据记载,春秋时代死者口中含的是“珠玉”。如在河南洛阳中州路号西周墓,在死者口中发现一件带孔的蝉形玉。玉蝉作为含玉,在汉墓中发现较多。
除了蝉形,含玉还有鱼、珠、方片、贝形等。从西周至东汉盛行含蝉。
为何含玉多为蝉?徐广称:“蝉,取其清高,饮露不食。”《史记·屈原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说文》:“蜕,蛇蝉所解皮也。”
由此可知,玉含作蝉形,似是借蝉的生理习性赋予死者特定的意义,意即人死后,不食不饮露,脱胎于浊秽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浊水,这是战国以来死者含玉蝉的用意。
握玉,死者握于手中的葬玉,一般为雕刻成璜形、豚形的长条状玉器,有贝、猪等形,汉代用玉猪。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墓中,常有玉豚出土,造型和纹饰较简单。用其随葬,主要是巫术的原因。
出土的如西汉中山靖玉刘胜,双手各持玉豚。东汉以后,一般以双手握玉豚入殓,这种玉豚握玉,至魏晋南北朝不绝。
清代学者吴大澈,把玉豚误认为玉虎,是因玉豚制作粗糙,刻线简单,猪虎难辨,这是要注意的。
此外还有玉枕、玉鞋、压眉等。
葬玉不同于一般的陪葬玉器,是专为死者特制的,形制、加工较为粗糙,一望即知并非是纯正的艺术品。
三、玉与医疗养生
玉石,是一种稀有的矿物质,矿物在历代中药内的应用,均占有较大的比重,而玉料入药在我国已拥多年的历史。
《*帝内经》、《唐本草》、《神农本草》中均称,玉能“安*魄,疏血脉,润心肺,明耳目,柔筋强骨……”
《本草纲目》中说,玉能“除胃中热,喘急烦懑,止渴,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柔劲强骨,安*魄,利血脉,明耳目……”
据现代科学测定,玉材本身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锌、铁、铜、锰、镁、钴、硒、铬、钛、锂、钙、钾、钠等,它不仅能防治疾病,同时,也长期作为养生防老和炼丹的重要药物。特别是现代,以它医治肿瘤更显奇效。从药物学角度讲,长期佩带自然矿物质,可以补充人体不足的元素和微量元素,并能排除过剩元素和微量元素,使人体保持一种特有的适中值。
例如:
紫晶、石英:有镇静、安神之功。
金刚石:避邪恶、使人精力旺盛。
红宝石:对男性阳萎者很有疗效。
绿宝石:能提高人的生育能力。
蓝宝石:海蓝宝石:能缓解呼吸系统的病痛。
琥珀:能帮助克服抑郁。
软玉:润心肺,清胃火。
玛瑙:清势明目。
绿松石:解*,清肝火。
青金石:解*,清*水,解鼠疮,滋阴乌须。
孔雀石:治痰迷惊火。
玉材入药:性“甘、平、无*”。主治:除胃中热、喘息烦懑、小儿惊啼、痃癖*气、面身瘢痕、急躁气癃、滞栓血块、止血消瘀、医疗下带十二病。
最为当代人熟知的两种化学药品,氧化氯和氧化铬,就来自翡翠玉的翡和翠。翡,红色,翠,绿色。中药中的朱砂,出自翡中的玉粉,入西药后叫氧化氯。翠的绿色,化合后在西药中称氧化铬。此两种药品,在当代的应用率较高。
在养生保健方面,玉可“润心养肺、明耳目、滋毛发、利血脉、安*驱邪、除疵祛瘢、清污排秽、滋阴生精、正气内存、通经活络、益寿延年”。
除了医治的病症、养生保健之外,玉石还对人体的美容护肤,发挥着奇特的作用。
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以玉石做粉,以红兰草做黛的“粉黛”化妆品;三国时期,孙权的宠妃郑夫人面部为刀所伤,御医用玉石和白濑骨轻摩伤部及周围为其治疗,痊愈后,非但没留疤痕,反而较之前更加白嫩细腻;唐代医圣孙思邈在《千金药方》中提到“玉屑面脂”,可以使较黑的面部变白,意思是用玉米制成的一种美容品,可以滋润肌肤,改变容貌;《天宝遗事》中记载,“杨贵妃含玉咽津以解心肺之渴”;清代《御捍缥缈录》中记载,慈禧太后每天用玉棍在面部搓、滚、摩、擦,以润肝养颜。
这些年来,清华大学、吉林大学、韩国INHA大学、中国岫玉研究所等,都对玉材的物理化成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对其微量元素、远红外线电磁波的分析,以及通过对食用水活化,通过对植物、动物、人体的测试,均得出十分可观的结果。
其基本结论:(1)玉材对人无辐射、无*、具有极好的医疗保健作用。(2)玉材可分解、吸收皮肤有害物质,具有杀菌消炎作用。(3)玉材和人体的红外线电磁波能发生共振现象。对人体改善循环、刺激再生、酶和性提高、细胞吞噬能力增强、抗体生成、免疫力提高等,都发挥着生物作用。(4)超细玉材微粉,具有深层渗透能力,使人体能从中吸收或补充所需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改善皮肤肌理,促进新陈代谢。(5)玉材对水的活化功能,可使水在短时间内,除掉Cr、Pb、Nl、Co等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并降低水的硬度,减少水分子团数量。(6)玉材具有促进细胞增殖、修复受损细胞、增强细胞活力作用。
总的来说,大量的历史临床实践和现代科技研究证明,玉材对于人的直接健康功能,至少有如下三种:①治病防病,促进生存。②养生保健,延年益寿。③美容护肤,焕发精神。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后期,镇平盛产的养生保健产品,多是:玉枕、玉席、玉座垫、健身球、按摩器、手杖、玉梳、玉碗、玉臼、玉面杖、玉筷子、玉酒壶、玉酒杯、玉烟嘴、玉象棋等等。*金有价,玉无价。*金只能当钱用,而玉却能换来生命。
四、玉与健康心理
孔子云:“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慎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为贵者,道也。”
这段话,孔子从“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个方面,把“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的道理阐述清楚了。玉之“十一美”,谓人之“十一德”。人若如玉的十一种美德立身,方为君子。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出自《礼记玉藻》。《礼记玉藻》中,还为它的这种说法,做了解释。“古人君子必佩玉,右徽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
这里讲的是,君子佩玉后的气韵、风度,及“锵鸣”“鸾和之声”,所导置的“非辟之心,无自入也”。既披露了玉的深层内涵,也张扬了佩玉人所必然得到道德修养提高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不论孔子讲“十一德”,还是《礼记玉藻》讲“玉不去身”,总起来说,都在讲一个“玉”的最高层次最高境界的东西。这种玉思想,游离于玉入药治疗病、保健养生、美容护肤之外,进入了一个迷妙的领域。
孔子是儒家先师,他做的是拯救人灵*的工作,从不治疗人体疾病,也不炼仙丹,不制养生丸,不制做护肤霜,因此,他强调的“十一美”、“十一德”,不是实在意义上的医药配方。而是启发人以玉为榜样,以玉的十一种美德,做为修身养性的标准。
《礼记玉藻》的中心意思,反映的是玉中之“礼”、玉中之“理”。它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教育人们以玉警示,“玉不去身”,方能来去光明正大,行为坦荡磊落。在这里,把玉当做“于玉比德”的督导,让玉规范人的思维和理念,彻底的把人君子化。
孔子和《礼记玉藻》的玉用价值和玉用观念,超出凡俗了。他(它)们并不着眼于人的生老病死,他(它)们致力于心灵教化,致力于思想境界的升华,他(它)们追求的不是人体的健康长寿,而是人的灵*的健康长寿。
除了佩玉能够陶冶情操、净化灵*、玩玉、赏玉、藏玉也同样达到这一目的。“赏心悦目”、“动感内在”、“大彻大悟”,这几个词语很能说明与玉勾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玩玉,是高智商人的文明行为,是艺术修养高的人的实践行为。玩的过程中,体味着玉的品格。
有人说玩玉能从中得到如下启迪:高(高尚、高雅),刚(刚直、刚毅),明(明智、明达),诚(诚恳、诚笃),纯(纯洁、纯真),朴(朴实、朴素),清(清正、清廉),勤(勤劳、勤奋),温(温良、温厚),善(善心、善行)。
玩玉能玩出“高”、“刚”、“明”、“诚”、“纯”、“朴”、“清”、“勤”、“温”、“善”这十种境界,可见玩赏玉的功效,远比医治人体疾病的那些灵丹妙药出奇。治病,只能促使人体健康,而玩玉却能玩出灵*的健康。
五、玉与美容
相传,唐代著名歌女庞三娘,本已是面有皱纹的半老徐娘,但她善于化妆美容,所以宛如妙龄少女一般。传说在她美容武库中,有一件非常厉害的秘密武器就是特种玉石。
如果说钻石是西洋宝石,那么,玉就是东方宝石。玉除了具有装饰、观赏和保值的功效外,还是上好的保健美容品,被西方女士们称为“东方魔玉”。
在《御香缥缈录》中有记载:慈禧太后有一套奇特美容大法,就是每日用玉尺在面部搓、擦、滚。玉尺是用珍贵的特种玉石制成的一根短短的圆柱形玉棍子。
而清代嫔妃使用的太平车也是采有的这种玉石。
古人认为,玉是由玉液凝结而成,它能够发气,可以吞吐。中国医学名典《本草纲目》记:特种玉石具有清热解*、润肤生肌、活血通络、明目醒脑的功效。
古代经典之一的《礼记》,对玉在医学上的价值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花容玉貌往往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而花和玉自古以来就是妇女美容化妆的原始材料。
殷纣王时曾将北方燕地所产的一种红兰制成“燕支”,辅以白净的天然矿物特种玉石作为粉和黛,这在《神农本草经》中可见其雏形。
春秋战国时,美容化妆品已达20余种,可组成“化装史册”中最早的一个较完整的系列,《刘渭子四思遗方》收录之复方就包括现今天然硅酸盐矿石多种。
《拾遗记》等古籍对白玉、琥铂、朱砂等矿物原料的美容作用已有明确记载。那么,特种玉石是怎样使绝代佳人的红颜永驻呢?近代高技术测试发现,特种玉石具有特殊的电光效应,在摩擦、搓滚过程中,可以聚热蓄能,形成一个电磁场,相当于电子计算机中的谐振器,它会使人体产生谐振,促使各部位、各器官更协调、更健康地运转,从而达到稳定情绪、平衡生理机能的作用。
此外,根据生化分析得出,有些特种玉石还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经常接触人的皮肤,可以起到现代科学尚难全部弄清的治疗保健作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玉石还有镇静作用,颜面皮肤受脑神经支配,常处于紧张状态,以清凉的玉石按摩,可镇静面部神经。民间则早有孕妇分娩时用双手握玉以镇痛助产的习俗。
玉除了美容,还有健身功能,那些玉枕、玉席、健身球、美容器都用于健身。
下
六、玉与礼仪
礼器是礼制活动中使用的器物,古代玉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动。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起,古玉器的礼仪功能一直占中国古玉器的主流。
“六瑞”和“六器”是古代社会礼仪用玉的主干,即用6种不同形制的玉器作为祭祀、朝拜、交聘、*旅的礼仪活动的玉器。
关于玉器中“六瑞”的说法,主要见载于《周礼》。“六瑞”即是指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薄璧6种器物。“六瑞”和“六器”虽然同属礼器,但二者的名称、用及形制和功用是完全不同的。
六瑞是以玉制作的用于朝聘的信物,在君臣之间表爵秩等级,在邦国交往之间,用于表示礼节和等级。
作为权力等级的区别,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玉礼器,有严格的规定。在《周礼·大宗伯》中,对诸侯所执之象征身份的信物有祥细的规定:“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毂璧,男执薄璧。”
其中每一个玉礼器的尺寸和形状,也有严格的规定:
镇圭:12寸的圭,孔在中间,王执镇圭。镇圭是上天赐于天子的,只有天子才能拥有并执之,否则就是犯上。
桓圭:9寸的圭,孔在下端,公执桓圭。
信圭:7寸的圭,孔在下端,侯执信圭。
躬圭:5寸的圭,孔在下端,伯执躬圭。
谷璧:无规定尺寸的谷纹璧,子执谷璧。
蒲璧:无规定尺寸的蒲纹璧,男执蒲璧。
六瑞之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的外形都是一样的,但玉料、玉质要求不一,尺寸不同,纹饰不同。
“六器”就是指苍璧、*琮、青圭、赤璋、白琥、玄、*“六采”,苍璧、*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同六彩是相对应的。按《周礼·大宗伯》的说法:“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主”。
即:
以苍璧玉礼天:用青色玉璧来祭天——天神。
以*琮礼地:用*色玉琮来祭地——地祗。
以青圭礼东方:用青色玉圭来祭东方之神——青龙。
以赤璋礼南方:用红色玉璋来祭南方之神——朱雀。
以白琥礼西方:用白色玉琥来祭西方之神——白虎。
以玄璜礼北方:用黑色玉璜来祭北方之神——玄武。
六器在治玉思想及要求方面不同于六瑞,因此,其形制和尺寸是不同的。
现今,玉石成为人们礼尚往来的高档礼品。
台湾学者林淑心女士对玉的礼仪功能有深入研究,在年5月下旬在大连举行的中国玉文化玉学第四届学术研讨会上,将她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论述。
“中华悠久而古老的文明史,可以从远古的玉石文化展开。”林淑心说,当阶级分化的社会形成以后,各种公开的礼仪活动产生,形成一种特殊的礼俗。这种因不同场合、不同阶级而佩带不同的玉饰品,主要与服饰相结合的礼仪化玉饰,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她说,古代礼仪化玉饰品的佩带重点部位,因礼仪形式的时代不同而改变,这种演化表现出明显的时代演化特征,极微妙地反映出文化中的阶级意识与玉饰巧妙的结合,形成中华古代冠服礼俗制度的独特精神内涵。
她认为,远古以来玉器的礼仪性装饰功能,经历了自史前时期的“以冠为重”的装饰重点,演变至周、汉时期原因是,从历史时期展开以后,举行祭祀的地点已由高台式的祭坛逐渐转向建筑性的宗庙,对主持祭祀者,人们的视线由原来的仰角转成平视,礼仪化玉饰品在身上显现的重点部位,因此有下移的趋势。同时,人们由原始社会的敬天转向对宗族祖先的崇拜,产生出具有浓厚人格化装饰内涵服饰。
七、玉与佩饰
玉佩饰是人们身上佩戴的玉饰品,它产生于上古社会。许多器形较小的板状体,器身有穿孔的各形器物都被认为是佩饰。各个时期流行不同的随身装饰玉,其内容十分庞杂,主要有头饰、耳饰、项饰、手饰、身饰之分。
玉配饰种类较多,按题材图案形状主要有玉璜、玉人、玉龙、玉耳、环、冲牙、玺、剑饰、玉鱼、玉龙、玉兽等;按功能主要有:玉坠、玉笄、珥挡、玉玦(耳环状)、玉珠、玉璜、玉璧等。
玉佩饰与饰玉是有区别的。饰玉泛指由玉石雕琢而成的佩玉、陈设与实用玉器、玉制镶嵌饰物等。而玉佩饰是指人身上的佩玉,是人们佩戴以求美感或尊贵感的玉器。玉佩饰自新石器时代,到现代均盛行不衰。
玉佩饰的出现要追溯到上古时候了。最早出现的玉器应该是各类玉矿石制作的工具,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人们发现玉矿石有漂亮的外表及温润的质地,于是就用其来做装饰物,比如玉璜、玉串珠、玉组件等。
随着社会阶层等级的出现,玉器渐渐为族群里的权贵人物所垄断专有,这时玉佩饰的含义就有所改变:它不再单纯的是一种装饰器,而是成为权力、财富的象征。
到了宋代,玉佩饰分为玉束带、玉佩,用具有玉辂、玉磬、礼器有玉圭、玉册等。内廷专设有玉作坊,玉料由西域诸国进贡。
明清是玉文化繁荣的年代,这时民间盛行佩带各种玉佩饰。有钱的人士上到帽檐前饰、中至玉腰牌、玉挂件,下至玉鞋扣,几乎全身上下都是玉。一般平民百姓也常会带个玉手镯、玉耳环、玉板指等。所用玉料大多为青玉、白玉、清白玉等,其中特别以产于*和田的羊脂白玉最为名贵,*玉也同样价值不菲。
翡翠是在清早期流入中国的,但由于翡翠石料一般较为细小,所以多用来做戒面、耳环等小件器。我们现今看到的古代翡翠佩饰都是清代的产物。
头上佩戴的玉饰称为玉头饰,也称为玉冠饰,有笄(或称管)等。一般是长针形,用以固定发髻或冠弁,形式有多种,有一端有鸟兽头形,一端尖状,或一端扁平者。后世妇女有用扁平而二头尖者等。头饰分为冠玉、玉导、玉拨。冠,是古代成年男子所戴束发用具(不同于今之帽子);玉导,是引发入冠的工具;玉拨,妇女抿发使发平整的玉具,平时也插在头上。
最早的玉冠饰是红山文化出土马蹄形器(又称箍形器),筒状,一端削成斜口,上面有两个穿孔。良渚文化出土透雕玉冠饰,造型为变体飞鸟形,扁平体。用线刻和镂空手法雕刻神人、神兽图案。下端磨成插榫槽口,规则地琢通5个小孔。另有三叉形冠,如山字形,中间叉体略短。
早期头饰雕神人纹,戴羽冠,倒梯形脸、环眼、长方大口,呲露两列牙齿。中又有纵向通孔,可供嵌插用。唐宋时代的玉冠为盛开的莲花形状的圆雕,冠下有发髻贯穿,绾发束于头顶。
颈项所佩玉饰称为项饰,新石器时期的项饰已被大量发现,有用玉石、绿松石、玛瑙等制成的项链,以玉人、动物、玉牌、鸡心等为坠。
这里对主要的项饰简单给予介绍:(1)系壁:直径小于5厘米的璧、环、瑷。(2)佩璜:小型的璜,有1--3个洞。(3)子辰佩:龙和鼠玉佩。(4)玉全佩:由珩、牙、冲等组成的组佩。(5)项链:珠形、管形、有坠或无坠。(6)蝉:分为佩蝉、冠蝉、含蝉。(7)勒:分圆勒、方勒、扁勒、枣核形勒。(8)刚卯:雕有8×4个字的长方形玉器,用于辟邪。(9)翁仲:宽衣博袖、双手合十的人,用于辟邪。(10)司南佩:哑铃状,象征吉祥。
手上戴的玉饰。有玉镯、指环、扳指等。
玉镯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发现,但略呈筒形,今日玉镯形式在汉魏以后才有。
现今形式的玉指环,最早发现于隋墓。
扳指,古文献中称韫,是戴在大拇指上帮助拉弓弦的用具。清代嗜古成风,男士们戴它作装饰品。
数件玉佩件形成——组,故名组件。东周诸侯、丈夫、夫们们爱佩组饰,他们按等级地位所佩组饰包括环、璧、璜、珑等玉件。
珩,古玉器名。玉饰品,杂佩上部的横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于璧环之上。
玉佩,玉做的佩饰。《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这,琼瑰玉佩。”
刻玉为鱼,是一种珍玩和佩饰。冯贽《云仙杂记》:“贵妃(杨贵妃)苦热,肺渴,每日含一玉鱼,藉其凉津沃肺。”程大昌《演繁露·鱼袋》:“《六典》符宝即载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亲王以金,庶官以银,佩以为饰。”又用作殉葬品。杜甫《诸将》诗:“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
玉带,玉饰的腰带。唐、宋官员流行使用。以玉带分别官阶之高低。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带,至三品则兼金玉带。本朝玉带虽出特赐,须得圈门关子许服,方敢用以朝谒。”又:“本朝亲王皆服玉带。”明代唯亲王及一品文官用玉带,见《明史·舆服志二二、三》。清代唯特赐及一品用衔玉板带,见吴荣光《吾学录·制度》。
玉珠,用玉琢成的珠。《晋书·舆服志》:“后汉以来,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
玉藻,古代*垂挂的玉饰。《礼记·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后汉书·舆服志·冕冠》:“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
环,古玉器名。两种佩玉,圆莆的玉环和环形而有缺口的玉。
玉雕神祗是原始社会氏族图腾崇拜物,神化的祖先、氏族英雄人物、首领、动物及自然神祗。如红山文化的猪、龙、鹄、燕、良渚文化中的透雕人首牌饰,龙山文化中的神人面玉人佩,商代玉羽人、人兽面合体饰等玉雕。
八、玉与器具
玉具器系指玉制作的生产工具,主要见于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随着青铜冶铸业的繁荣和铁器的出现,以玉材琢成的生产工具逐步消失。
玉制工具主要种类和名称有:斧、铲、刀、箭、锛、斤、凿、镞、匕首、刮削器等。
商代晚期的殷墟妇好墓(河南安阳)、三星堆祭祀坑(四川广汉)、江西大墓等处都出土了大量的玉制工具。现主要介绍实用类的玉器情况。
实用类玉器就是有实际用途的玉器,常常称为玉用具,也黎为玉器皿。
有些专家对传世的和文献记录的三代玉尊、觯、爵等器皿表示怀疑,认为先秦时代的工匠未必能造出玉容器,但年殷墟妇好墓出土青、白玉痉各一件,素玉盘一件,说明至少在殷代就能制造玉容器了。
汉墓中玉器皿、用具很少发现,只有广州等地出土过玉杯,河北出土过玉枕。
玉用具最早见于商代,战国至秦汉这一时期,玉角杯、玉卮、玉奁、玉灯、玉羽觞等也较常见。其形制与同期的陶、铜、漆器相同。
唐宋以后,玉用具品种更多,工艺更精,玉杯、玉碗、玉瓶大量出现,餐具、文具、酒具等品种激增,仿古玉用具在此后开始制作。
到了清代,玉用具的品种及数量均达到鼎盛。
夏、商、周三朝以降及至汉唐,玉器基本上是以各种礼器及装饰器的形式出现的,因为此时玉器已被统治阶级所垄断,专门用于祭祀、配饰而用,也有数量并不多的玉用具。
在皇家用玉中有各种玉制高足杯、角形杯、带托高足杯、盒、枕、带钩、印章等。还有一些特例,比如玉带钩、玉剑挂等,既是玉佩饰,又有玉用具的功能。
民间因玉料难寻而且价格不菲而少见各类玉制品,偶尔可见到小型的玉质印章传世。直到明清时,因玉料来源扩展及加工技艺的发展,玉器大为普及,民间用玉也十分盛行。此一时期无论宫廷还是民间,都出现了许多玉制日用器具,如各种玉制壶、碗、盏等。
也有文人墨客使用玉制的文房用具,如玉水洗、玉镇纸等。十分有趣的是,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玉砚台。殊不知玉之质刚硬且细腻、本不宜制砚。
玉盘,玉琢成的盘。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琅轩,何以报之双玉盘。”杜甫《严公枉驾草堂》诗:“竹里行厨洗玉盘”。这些都说明了古代玉盘使用较多。
璇玑,器形如璧,外形等距顺向外出三个、四个或六个尖角。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春秋战国以后罕见。早期璇玑在由方形琢圆时留下外侧的边角,间或在环部周围装饰蝉纹。商代璇玑的璇角明确并在环体外侧雕出齿牙。
关于璇玑的用途学术界尚无一致定论。一说为古代观察天象的仪器,一说由璧演化形成的星象,并有人指认为北斗形。
玉节,玉作的符节,古代用作重要的信物。《周礼·地官·掌节》:“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公羊传·哀公六年》:“与之玉节而走之。”
玉玺,皇帝的玉印。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主。电视剧经常会出现玉玺,玉玺之争常常是国家权力之争。自秦以后,以玉为玺,为皇帝所专用。因而又以指喻皇位。
玉笏,上朝时所执的玉制手板,即“埏”。《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丈夫以鱼须文竹。”注:“球,美玉也。”
除了以上诸种玉器,还有一些玉器不能归入以上类别。不能归入以上几类的器物,较常见的有如意、刚卯等。
中国传统的玉器,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品种还是形制,绝大多数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演变,只有少数几种较为稳定。
(阎英明撰写贾元武编辑)
阎英明原镇平县文联副主席南阳作家群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著作18套。《玉戟玉戟》《玉兮玉兮》被镇平县*府作为礼物赠送给参加南阳镇平国际玉雕节的海内外嘉宾朋友们。
本期编辑:贾元武(睛彩镇平抖音号jiayuanwu;今日头条“晴彩镇平”;人民网大河网南阳网“浪漫人生路”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