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最南端的地州,北临塔克拉玛干沙漠,南依昆仑山,总面积24万多平方公里,沙漠戈壁占63%、山地占33.3%,只有剩下的3.7%是绿洲,还被沙漠、戈壁撕扯成大大小小多块。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和田人不断探索积累防沙治沙经验,并在治沙理念上寻求转变与突破,走出一条防沙治沙与产业相结合的道路。特别是*的十八大以来,在防沙治沙的路上,和田人坚持可持续发展,这条路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墨玉县拉里昆国家湿地公园(8月22日无人机拍摄)。
1
逼退*沙
站在楼顶远眺,满眼郁郁葱葱,在一排排高大挺拔的杨树织成的防护林网格里,一片片枣树密密麻麻。如果不是工作人员介绍,很难想到,一眼望不到头的树林外几公里处就是漫漫*沙——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虎视眈眈地抵在产业园区边。
和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洛浦县产业园区,位于县城以东26公里的沙漠戈壁上,扼守着沙漠扑向县城的通道。郁郁葱葱的17万亩园区,是全县各族群众从年起种树防沙的成果。当年种树时,有人望着绵延起伏的沙包,怀疑种下去的树能不能成活。
塔克拉玛干沙漠沙粒细小,见风起尘。在四季多风沙的和田,沙尘天气最多时一年中曾超过天。更为严峻的是,风沙肆虐、流动沙丘不断掩埋着良田,蚕食着绿洲。
和田,必须扭转沙进人退的局面。
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和湿地保护建设,加大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治理,大力实施防沙治沙绿色生态工程、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程……“绿色”倔强而坚定地阻滞着沙漠的进逼。
“现在,和田的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沙化土地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绿地面积不断增多。截至年底,全地区森林总面积达.18万亩,绿洲森林覆盖率30%以上。”8月20日,和田地区林业和草原局*组书记陈宝*介绍。
年起就在林业部门工作的陈宝*见证了和田防沙治沙工作的转型,从上世纪80年代前的被动防御,到后来的重点治理,再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的以项目为依托,科学规划整体相结合……和田逐渐把防沙治沙主动权握在了手里。
特别是*的十八大以来,和田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建设捷报频传。
“这些年,我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设置防沙治沙保护屏障,效果明显。已形成了余公里长的防护体系,防护屏障连起了各县市。通过综合治理从沙漠中收回沙化土地余万亩,实现了防护林网格化,并向整片防护林体系转变。在绿洲内部,通过生态林和经济林相互结合的方式,为防沙治沙的可持续发展和林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陈宝*说。
防沙治沙逼退*沙,得益于*和*府的正确领导,也得益于无数平凡人的奋斗和坚守。
“刚来的时候,管护站连驴都没有,我赶着牛车去巡护。”多来提·买提尼亚孜说到这里,周围的年轻护林员都笑了。多来提是洛浦县杭桂达尔湾国家级公益林管护站护林员,年就干起了这项工作。现在,管护站里配备了皮卡车、沙地摩托车、摩托车等,年轻的护林员很难想象当年的艰辛:多来提每次巡护都要背着馕走五六天,晚上能找到羊圈睡觉就很满足了。管护站年之前照明一直靠蜡烛,后来用上了太阳能,只够点亮一个灯泡。年之后,管护站才用上了电视机、冰箱。
再过4年,多来提就60岁了,到时他要把儿子也送来当护林员。“退休以后,有机会我还要来站里看看。”他笑道。
和田市吉亚乡团结新村鸟瞰(8月21日无人机拍摄)。
2
变害为利
8月16日,记者一行来到和田市吉亚乡团结新村昆天园区。中午时分,蜻蜓在苗木培育场上空飞舞。北美一号杨、乔化沙棘、大果沙棘等耐盐碱、耐干旱,既能防风固沙经济价值又高的苗木在沙漠上茁壮成长。
昆天园区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建立之初就确立了防沙治沙、林果专业化种植、畜牧养殖为主,科学治沙、有效节水、效益兼顾的可循环发展之路。
“这些树木与种植传统青杨相比,每年每亩可节约用水立方米。”*昆天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英剑说。
“抗逆林木良种苗木规模化快繁示范基地”“智能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推广与示范”等一个个项目在园区落地,杏李、香味苹果、香妃海棠等果树开始结出饱满的果实。
陈宝*介绍,防沙治沙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企业在和田地区有多家。在*府的引导下,企业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曾经死气沉沉的大漠因为防沙治沙与经济效益并重,显出了勃勃生机。
年,墨玉县湘红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进入了墨玉县玉西开发区。公司在沙漠上种植红枣,现在形成了红枣为主,蛋白桑、构树等为辅,肉羊养殖相结合的种养模式。
“公司现在有红枣亩,农民租种,我们无偿提供技术和管理服务。”公司总经理陈九大介绍,农民租种土地分担了公司的资金压力,同时也能获得沙漠治理带来的效益。
在*和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洛浦县产业园区,高大挺拔的杨树像卫士一样守护着园区。
“园区已形成独有气候,降雨量大大增加,现在有红枣7万余亩,形成了以红枣为主的林果种植及特色养殖、设施农业等多元发展的格局。”园区*工委书记牟春瑞说。
通过多年努力,和田的特色林果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拉动广大农牧民持续快速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截至年底,全地区林果种植面积达.37万亩,挂果面积.01万亩,林果总产量92.06万吨。其中,核桃种植面积.94万亩,红枣种植面积90.26万亩。此外,全地区玫瑰花种植面积达到5.78万亩。
和田丰富的沙漠资源也产生了巨大的旅游经济效益。8月16日,“皖和号”旅游专列抵达和田。余名安徽游客开始了为期3天的大美和田游。在和田市大漠湖杨生态景区,游客充分领略了沙漠风情。
同时,依托环塔拉力赛的品牌优势,和田积极打造沙漠游,形成了“体育+旅游”的发展模式。和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组副书记、副局长周能文说:“凭借沙漠探险游、沙漠自驾游、沙漠越野场地适应性训练等沙漠特种旅游产品,结合特有的民俗风情、红色旅游资源,和田通过错位竞争形成了独特的沙漠旅游模式。”
和田市出租车司机玉散·艾则孜正在给自己的电动出租车充电(8月19日摄)。图片均由本报全媒体记者周鹏摄
3
挺进大漠
“原来的荒漠草场七八亩地才能养一只羊,现在一亩地可以养两三只羊。今年就这一项,乡里每户增收元没问题!”8月22日,指着向大漠深处挺进的绿色草场,策勒县博斯坦乡副乡长麦麦提热依木·纳斯尔很骄傲。
作为乡里2.5万亩人工补水喷灌饲草料基地建设的参与者与负责人,麦麦提热依木谈起这个项目,十分兴奋。他说,基地建设采用的是自压式喷灌技术,用管道引来山里融化的雪水进行草场灌溉,最大的好处是不用电,管护好就行。项目实施以后,山区的饲草料基地草场得到了恢复,比以前茂盛了许多。实施项目有一半的面积在沙漠,那里原有的沙漠也“披”上了绿衣,形成了新的草场。
20年前,记者曾去过策勒县的山区乡镇采访,对那里沿途的荒凉印象深刻。这一次,记者眼中的景象完全不同了:这里有看不完的绿色,路上还不时遇到外地牌照的自驾游车辆。
麦麦提热依木告诉记者,这两年夏秋季节来的游客特别多,在游玩、住宿、餐饮等方面给当地农牧民带来了不少收入。
“博斯坦乡实施的大面积高效节水灌溉草场建设,对策勒县乃至和田地区昆仑山区,特别是前山与荒漠接壤地区草场的建设,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陈宝*表示,草场建设有效遏制了山区草场和荒漠草场的生态环境恶化,为和田地区昆仑山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生态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周英剑说,当年,他带着公司第一批员工在沙漠上种防风林,住了4个月帐篷、2个月羊圈,常常刚端上饭碗,一阵大风刮过,饭就成了沙子饭,没法入口。
“第一批多名员工中,坚持到现在的不到10%,但是树活了下来,并且成林了。”周英剑说,如今,和田防沙治沙向沙漠进*的环境越来越好、措施越来越多、理念越来越新、成效越来越显著。
几十年来,在与沙漠的斗争中,和田付出了巨大努力。
和田的实践证明,“沙退人进”不是幻想。
一道道矗立的绿色屏障,不但造福了当地,也为全区乃至全国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那是一座座丰碑,必将为历史铭记。
End-
此文来源:*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