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酸枝
由来的历史原因
在明代之前的不少古籍中,虽然多有关于“红木”的记载。
但受古代植物学考察水平所限,所以古籍中那些所谓“红木”,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大红酸枝木,有很大疑问。
大红酸枝家具通常被认为出现于清代早期,在当时被称为“紫榆”。
据清代红番《舟车闻见录》记载:紫榆,来自海泊,似紫檀,无蟹爪纹,刳之其臭如醋,故一名“酸枝”。
这一段话应该算是古籍中对大红酸枝最为准确的记述。
清代中期之后,由于*花梨和小叶紫檀日益珍惜,在外观上最像小叶紫檀的大红酸枝木就当仁不让的成为替代的材质,开始被广泛而大量的用于家具制作。
大红酸枝在《辞海》中被归在紫檀属下,虽然是错的,但可以看出,大红酸枝的外观与紫檀接近,在古时已成为公认的事实。
“酸枝”一词出自广东,恰如古籍所论,因木材新切时会发出酸味,所以广东做木器的工匠称之为酸枝。
因“红木”家具(这里指红酸枝木类)的起源与代表就是广式家具。
所以红木国家标准在制定木材当代名称时,就参照广东地区的方言。
从清中期开始,历经民国时期,直到今天,在贵重硬木家具的舞台上,大红酸枝一直占据着主角的地位。
与海南*花梨、印度小叶紫檀长期位居前三。
被称为“三大贡木”和“老三样”。